唐末大军阀

第47章 回归(2/3)

而吸引黄滔兄弟为首的闽地学子前来的,则是相对于学风渐盛而注重文教,却苦于书籍匮乏的福建五州,扬州正在筹办的有教无类的诸多大小馆学,以及号称收罗百万卷册,可以有条件借阅和抄录的大藏书楼。

此外又有河东八大望族之一闻喜裴氏的支系,大中年代越州都督裴熙的后裔当地名士裴延龄;则是因为被盘踞越州自称义胜军节度使的董昌所凌逼,为了保全家门藏书而全家老小直接上船,籍此跑到淮南地界来避祸的。

而相对这些诉求明确的少数人,其他大多数江东士子、文人,则是完全就是看在那位高王的名声上,孤注一掷的携家带口前来,只求能够在这乱世当中获得一处足以安身和治学的角落而已;而显然相对于那些,高王极其亲族治下的淮南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当然了,徐胜这一次前往越州之行比预期花费了更多时日,却也不全是因为这些缘故;而是因为作为越州大船商的徐氏族里也出了点变故。原定继承人的兄长居然病重不起了,而自己的三弟在几个叔伯的撺掇之下,居然试图接管家族的局面而造成了不少混乱。

而身为家主的父亲却年纪越大耳根越软,居然一心宠溺于私房中最晚出生的幼弟,而对此听之任之导致家中人心惶惶起来。这就让刚回家的徐胜收到了不少猜疑和揣测。就连他所要进行的事情受到了不少阻力和妨碍;然而他可以不在乎这个家族名分和权威,但是却不能不践行诺言。

因此,他干脆做出一副要夺权的姿态来,就此拉拢和团结了家族之中不少年轻子弟和管事人员,将自己所能够掌握的资源和影响力全力发动起来;再加上他带回去的外援,就此轻易压制了徐氏本家的杂音,然后以扶持兄长为名掌握了家族局面,才将后续的事情推行下去。

但是经此事后,他不免对家中众人的嘴脸和不成器的态度,有些失望和无可奈何;再加上如今统治越州当地的董昌乃是粗暴不文之辈,作为本地海商世族的危机不远可鉴,所以干脆就籍此将家中尚有可为的子弟给努力带出来,跟着自己另有一番作为也算别有出路了。

只是当徐胜重新起行,沿着海安县(今江苏南通)境内的常丰堰,换乘漕渠里的平头板船向扬州行去之后;呈现在他眼前却又是离去之前完全不同的光景了。那些因为兵灾而荒芜的田地,已经铲除了野草重新开垦起来,在灌满水沟渠的滋润之下一些不知名作物的禾苗已经长得郁绿葱葱。

空气中弥漫着新翻河泥和水草的气息,而河道中都是络绎往来的舟船,还有成群结队的农人喊着号子,像是军伍成行一般的列队而过,让人感受到某种完全不同的意味。偶然间又有全身披挂的军士策马飞驰而走,却在田间农人中没有引起任何动静,就像是早已经对此习以为常了。

要知道,在此两个多月前这些地方上的士民百姓,可还是宛如惊弓之鸟一般躲躲藏藏规避着,那些如狼似虎横行于道途的军伍,以至于许多城邑外的郊野之中,尽是空荡荡的荒废村落和长满荒草的田地,除了遍地出没的鸟兽之外,就仿若是鬼蜮一般的森冷凋敝。

因此,当年逾不惑容貌清雅的陆广微,特地向他告了个罪就此停船下来,专程靠岸到最近的田地里好好转悠了一圈,还询问了好几位一看就是老把式的老汉之后,才略有所得的重新回到船上;却是由徐胜主动追问道:

“年兄所感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