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周文王晚年,形成内部稳定,诸侯各国人心向周的局面。
后来又趁着商纣王用兵东夷的时机,逐个剪除商朝的羽翼,扫清东进灭商障碍,对商形成进逼之势。
“周武王在继承王位的第二年,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便东征商纣以观察诸侯是否能聚集起来。”
“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姜太公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
“大军到达后,各国诸侯相继到来,纷纷认为商纣王可以讨伐了。”
“姬发见目的已经达到,遂拒绝继续进兵,与诸侯约期会盟后退师回来。”
“过了两年,商纣王杀死王子比干,囚禁箕子。”
“此时商纣内部已经分崩离析,纣王已陷于众叛亲离的地步。”
“姬发认为伐商的时机已经成熟,便派遣大军出兵东征灭商。”
“发兵时,姬发占卜得到的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
“众人决心一度动摇,只有姜太公力劝姬发进兵,于是姬发正式出师。”
“周军渡过盟津,并在该地会合各路诸侯,举行盛大的誓师仪式。”
“经过急行军,各路联军抵达牧野前线,纣王也集结大量兵马前来迎战。”
“当天清晨,战幕一揭开,姜太公亲率少部精锐为先锋在前面挑战,随后姬发率领大队人马攻击商纣王的军队。”
“商军人多势众,但士卒与商纣王离心离德,纷纷倒戈。”
“周军趁势进攻,大量商军被杀。”
“到黄昏时刻,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在鹿台上自焚而死。”
“自此,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
“第二天,周武王姬发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
“姜太公牵来祭祀的牲畜,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恶商纣之事。”
“姬发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商纣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以赈济贫民。”
“之后又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
“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
李世民:姜太公的军事思想,特别是谋略思想深受后世兵家追捧。
姜太公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军事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他也同样如此。
他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也有借用姜太公的军事思想。
周武王伐纣之战,出兵前占卜吉凶,结果显示大凶之兆。
其他人动摇之际,唯有姜太公极力劝诫武王伐纣。
反对以占卜等迷信方式决定战争行动,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姜太公强调得民心、修德政对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他是非常认同的。
姜太公辅佐周武王之时,主张争取本国、盟国乃至敌国的民心,在修德行的同时也要对商朝盟友进行军事征伐行动。
牧野之战前,姜太公又为武王出谋划策,打出讨伐商纣王的正义之师旗帜。
攻克商都朝歌之后,为安定民心,建议发放粮食赈济贫民,以瓦解殷商残余势力的反抗。
还有他对姜太公军事谋略最认同的一点,就是认识到了谋略诡道在战争中的价值。
姜太公在武王伐纣中的种种举措,都对他有借鉴意义,值得他重视。
“武王灭商后,同姜太公、周公旦等人商议,把全国分成若干个诸侯国。”
“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作出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国,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
“由于姜太公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而被首封于齐地营丘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
“姜太公带领大队人马长途跋涉前往齐国,由于太过疲惫而行军速度缓慢。”
“一天傍晚姜太公大军来到离营丘不远宿营,准备第二天赶到营丘。”
“有人说难得大好机会,这些人睡起觉来香甜安稳,根本不像赴国建都的样子。”
“姜太公听后睡意全无,急忙整顿人马披星戴月赶赴营丘。”
“至黎明时到达营丘附近河流西岸,只见莱国军队正在涉水奔营丘而来,剑拔弩张,形势危急。”
“原来莱国与营丘离得很近,是商纣王的属国,想趁姜太公立足未稳之际抢占营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