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你得先告诉人家,民间学院出来的读书人,可以参加科考,这样一来,才会有人筹集创办。
当下的朝堂,可以说除了杨铭之外,没有一个人会知道,民间学院的出现,会对国家带来什么影响,他们的眼光毕竟束缚于当世,很难想的那么长远。
但是想要将学院在全国推广,书的问题,你得解决。
书在大隋,是无价之宝,你想印刷之后普及大众,难度非常之大,雕版印刷术,这都好说,简单的一批,但首先的问题就是,谁会让你印刷呢?怎么才能印刷呢?
秘书省的藏书,皇家子弟都不能随便进去翻阅,何逞他人乎?
说到底,还是需要一场大洗牌,但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杨铭要是敢这么做,其实和历史上的杨广已经没区别了。
不能急,也急不来啊。
造纸场,在大隋是归太府寺管,全国的造纸厂只有二十多家家,北方居多,南方以绍兴、安徽南部、南京、扬州、广州为中心,纸质是基本相同的,就是产量不太行。
京师的造纸场是最大的就在原先的汉长安城旧址,这里现在叫长安县,但是县衙在大兴城里面。
杨铭在太府寺几名官员的陪同下,专门去那边瞧了瞧。
工艺嘛,大概还是那四个步骤:原料分离、打浆、捞纸、烘干。
而且长安的造纸场还是用的水车,这里有潏(yu)河,渭水的一级支流,不缺水。
但是水车古代有个毛病,因为是木轴承,所以建不了多大,而且非常容易磨损,三天两头就得换轴承,所以纸张的出货量不大。
造纸的主要材料,是破旧的麻布,而不是麻类植物的原材料,所以也叫麻纸,像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就是这类纸做成的。
首先原材料就贵了,麻布,是衣食住行的衣,其本身就是与粮食货币直接挂钩,是硬通货,老百姓可以没有纸,但不能没有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