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大军阀

第37章 转战(3/5)

因此,时有《王法曹歌》唱到:

“前得尹佛子,后得王癞獭。

判事驴咬瓜,唤人牛嚼沫。

见钱满面喜,无镪从头喝。

常逢饿夜叉,百姓不可活。”

再者是乾元以来的中原就战乱频发而水利日渐失修颓坏,造成黄淮之水的年年大小泛滥不断;动辄破州过县而淹毙无数,大片乡野村庄尽成鱼鳖泽国。更兼以河南境内尊奉朝廷的节帅,与河朔为首诸多时叛时附藩镇之间连绵征战,动不动就决堤淹水以为攻战手段;最终承受苦果的还是地方百姓。

因此,曾有《永淳中童谣》唱到:“新禾不入箱,新麦不入场。迨及**月,狗吠空垣墙。”描写的就是这种灾后惨绝人寰的情形。而这前两者的因素加在一起,却又催生了一个更令人咬牙切齿又无可奈何的存在——“淮西贼”。

所谓广义上的淮西,自然也不止于淮南境内的部分,而是泛指整条淮水西部流域的情况。而狭义上的淮西,则是申(今河南信阳)光(今河南潢川)蔡(今河南汝南)三州为核心的腹心地域,就是作为曾经的河南四大苦之一,淮西贼也称淮上贼的主要发端和根源所在;

其成分,严格意义上说不仅是指中晚唐割据一时的淮西军阀集团,也包括绵连于申(今河南信阳)光(今河南潢川)蔡(今河南汝南)各州之间的这片土地上,所世代盛产的盗贼和乱军团伙。相对于大部分属于鱼米之乡的淮南之地,或是群山遮蔽的河洛平原。

淮西之地因为水患频繁和遍布卤泽的土地,贫瘠田土的产出有限却朝廷盘剥倚重;再加上,在水患后往往为了争夺新出现的地界,而好以乡里争斗的彪悍民风;此间乡土的青壮年想要在成年苟活下去,往往要么成群结队去投军卖命,要么去啸聚与江泽之间以为盗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