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时,“拜帖”这种方式常常被人用作拜年。
所以,在那个时候由于是贺年居多,人们送的“名帖”大多数都是用红纸书写成,故被称为“红单帖”。
“红单帖”上面写上姓名送给亲朋好友,以示祝贺。派人送的,称“正帖”。把拜年帖子放在木匣子里送的,称为“拜匣”。
注意,知识点来了,这个时候才出现了“拜匣”。
而被接收人家则需要用纸袋以接帖,红纸上面要写着“接福”,这是一种仪式,当然也是一种祝福,由于人们自古就有对美好祝愿的重视,所以慢慢的接拜帖就成为我国民间过年的一大盛事。
拜帖的写法有很多种,通常最常见的就是——爵位(有的话)加上职位,加上籍贯,加上姓名,自己的字,还有一些敬语,以及一个大大的拜字。
比如说,送拜帖的人是三国时期的关羽关二爷,那么他就要这么写:汉寿亭侯前将军河东解县关羽云长敬拜。
说到这儿,可能就有人会问了,那这拜帖的作用到底是个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