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九百六十一章 钻研精神(2/4)

“也就是在那时,夏德向代表团团长端方,介绍了这套书。而精通版本学的端方,一眼就看出此书并非康熙原版,乃是总理衙门仿印本。”

“这个版本又是怎么回事呢?有记录说这个版本,‘装潢、纸张、校订皆优于康熙原版。不过由于部头太大,当时只重印一百部,准备作为分赠列强之用。不意书未送出,便遭火灾,所馀无几。此一赠书大典,乃无形中辍。’

‘庚子拳变期间,哥大开始建汉学院,但又苦于无汉籍足资参考。’

‘校方乃函请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及美国驻华公使康吉,转请中国北洋大臣李鸿章帮忙。’

‘鸿章乃奏请西太后交盛宣怀酌办。盛氏乃奏请以前总理衙门火馀之书相赠。这就是这部巨著来美和番的始末。’”

“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呢?爷爷当然不会妄下结论,必须寻找史料来证实。”

“于是爷爷开始翻查哥大校刊ColumbiaSpectator,按图索骥,查到一九零二年的该报报道:国务院知会哥大新任校长巴特勒,已收到驻华公使康格来函,称中国外务部选定《图书集成》一部六千册。该书包罗万有,为中国最大部头的类书,由康熙皇帝指示学者编纂,时价七千美元。该书现由两江总督刘坤一准备发运来美。

康格公使并在信中说,此举证明了中国人对美国的友好情谊。”

“然后爷爷又去寻找这一天的各种美国报文资料,最后发现旧金山华文报纸《中西日报》也刊出选送书籍报道:‘十七日纽约来电云,美国外务部昨告于哥林比亚大学堂总教习毕拉,称接到驻北京钦使康嘉来函,言明中国所送该学堂之书籍,由中国外务部选得《子史集成》一套共六千卷,内备载中国古今各事,曾经康熙皇汇合儒臣纂修,书价甚钜云。’”

李君阁立刻找到一个漏洞:“等下,两份报纸为什么名称不一样?一个叫《子史集成》,一个叫《图书集成》?还有哥大的领导,一个叫巴特勒,一个叫毕拉?”

Alice笑道:“你还听得挺细啊,爷爷的解释是,《图书集成》在哥大这边的翻译是TuShuChiCheng,显然,《中西日报》与ColumbiaSpectator出自相同消息来源,只是《中西日报》是广东人办的,匆促之间,将TuShuChiCheng误译为《子史集成》。而新校长Butler,北方话翻译成了巴特勒,广东话翻译成了毕拉。”

李君阁不由得点头道:“有道理,那这事情就算说得通了。老伯做学问当真严谨。”

Alice笑道:“严谨的还在后面。至此,我们看到的都是来自美国单方面的记述,表明这是一单‘快递’,哥大是收件人,还必须找到发件人的证词。发件人是谁,是清廷外务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