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附表第十五,这个地方等于是为后面的内容先做一个布局,所以这段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看附表第十五:
附表十五——识有四分
我们简要的把四分的观念做一个说明。在《唯识学》当然强调一切的万法是心所变现,那么以心所变现来建立万法唯识。心在变现万法当中有四分,你必须了解,所谓的相分、见分、自证分跟证自证分,那么自证分跟证自证分是一种内在的体性,相分跟见分是表现在外的作用,先看相分:
(一)正明四分
相分——相谓“相状”,乃识“所缘”之影像。如色尘有青黄赤白等相状,乃至法尘有五尘落影等相状,凡八识所缘之境界,皆“相分”所摄。
相分就是一种相状,是识所缘的一个影像,所以这个相就是相状,人有人的相状,房子有房子的相状。在六尘当中,色尘有青黄赤白、声音有高低曲折等等的相状,法尘有五尘落谢的影像,所以八识所缘的境界都叫做相分,这个相分就是所缘义。
相分有两种,诸位要知道,一个叫本质相分,本,根本的本;质,是质量的质;一个叫影像相分。本质相分是由众生的共业所召感的叫本质相分,那么影像相分是个人的别业所变现的,叫影像相分。
我们做一个说明,比如说我们眼前这尊佛像,这尊佛像从客观的角度,它有它的本质相分,大家的共业所招感,但是每一个人的眼识去看佛像的时候,它从本质境就变现成你自己的影像相分,然后你自己在你的影像相分里面去生起活动,我们不能在本质相分活动,不可以!就是我们这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要把本质相分转成自己的这一部分的影像相分,我们才能够去受用。
见分——见谓“照烛”,乃识之了别照境功能,“能缘”为义。凡八识对境所起之“了别”作用,皆“见分”所摄。
见分就是了别义,它是能缘,八识对境界生起的一种照了的功能。比如说六识,见闻臭尝觉知,这个都是见分。其实整个八识的作用都叫见分,异熟、思量、了境都叫见分。见相二分它的依止处叫自证分:
自证分——谓能亲证自“见分”缘“相分”不谬,能作证故。此为识之自体,见相二分之用,皆依此而起故,亦名“自体分”。
当然见分攀缘相分,见相二分它们在相互作用的时候,当然见分是能缘、相分是所缘,这两个有一个依止处叫自证分,那么自证分又依止证自证分:
证自证分!谓能亲证第三自证分,缘见分而不谬故名“证自证分”。
——糅合《宗镜录》——
所以自证分它又以证自证分为自体,这两个都叫自体,所以这是一种体用的关系。自证分、证自证分是一个自体,相分见分是一个作用,那么作用当中又分成能所,见分是能缘、相分是所缘,所以这个就是一个体用能所的关系。我们看譬喻了就容易清楚了:
附表十五——识有四分
(二)四分三喻
识有四分,我们先看第一个譬喻《在成唯识论》当中用镜子来譬喻,我们先看自证分的部分,镜面当然是所有的影像、所有的光明的依止处,叫做自证分,那么自证分它表现出来的作用就是见相二分,见分就是光明,它能照,你要没有光明你不能照镜子,有光明以后就把人的相状在镜子里面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这叫相分。那么不管自证分、见分、相分,这三个都要依止证自证分,就是镜子背面的水银,就是体用的关系。
再看第二个比喻,比如说我们用这个尺去量这个布,当然尺是能量,布是所量,但是你这个尺去量布是依止智慧,你要是没有判断力,你叫一个小孩子去量,他也没办法去读尺的刻度。所以智慧是这个尺量布的一个自证分,那么这个智慧是依止人(证自证分),就可以知道体用、能所的关系。
我们再看第三个譬喻,比如蜗牛,蜗牛对外境的了别,蜗牛有一个外壳,壳里面有一个头是自证分,头当然依止外壳(证自证分),头一活动的时候同时生起两个触角。一个是能缘的见分,一个所缘的相分,这就是体用、能所的关系。
比如说我们第六意识见分的明了性、了别的功能去念佛,当然第六意识的了别性是一个见分。第六识能够了别到见分,那么这个佛号,你心中要创造一个佛号的影像,就是你的相分,那么你的见分去了别相分的时候,一次一次的了别的时候,突然间打妄想,打了一段时间以后,你发现你打妄想不对,那么你为什么会发觉你打妄想呢?你的见分已经在打妄想,已经把佛号丢掉在其它的环境活动,那么你的见分在攀缘相分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你打妄想呢?背后有一个自证分,它知道!它比见分更微细,它知道你在打妄想,就是有一个明了的心识在背后,它知道你有没有打妄想,因为见分已经在打妄想,它不可能知道它打妄想,它本身糊涂了。所以说在整个心识活动当中一定是要有四分的相互作用,有体跟用。
四分的作用在外道小乘唯识的说法有所不同,看它的能所、体用关系。当然心识都有能所:
一、外道的思想:他认为能分别的是心识所分别的境界,这个心识跟境界造作的时候,他所依止的是神我、有一个自我。境、识跟神我这三个是个别dú • lì的,当然佛法是否定,佛法是无我的思想。
二、小乘的学者:他已经提升了,他不认为有个我,小乘的学者是认为我们能够生起了别,也是因为有根,能量的是根,所分别的是境界,那么根在攀缘境界的时候以心识为自体,当然这个地方讲第六意识,那么小乘学者的问题出在:他认为——根、境是dú • lì的,心外有法,离开了心有根跟境所得。那么当然小乘学者修无我观,不管你的根跟境怎么败坏,反正我的心识没有一个自我,没有自我的话,它死了以后就入涅槃,就这样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