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五、慧。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为业。
这个定慧就是止观,止观就是在我们所观境,或者是在佛号或者是佛像,在所观境里面生起专注,生起抉择,故云“所缘事不同”,它所了别的事缘是各个不相同,在《百法》中有详细的说明。在心所当中,当然有六种心所,六位的《百法》,那么这当中徧行跟别境这两个都是不定心所,它们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当然这十个心所在《唯识学》是特别的重视,它们在引导第六意识产生的作用。我们看
附表十三——十大地法
第六意识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当然它的善恶受到它的心所的引导。在所有心所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十大地法。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地?为什么叫大地?大地是一切草木所依止的处所。一个草木离开了大地,这个草木就没办法生长了。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的心念,特别是这种坚固的心念,特别强烈的心念也是要依止这十个法才能够生起,叫做地——大地。我们解释一下十大地法:
我们第六意识的念头有可能起善念,也可能起恶念。这个念头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任运转生的,任运就是说偶尔遇到什么环境你才起这个念头,但这个念头是非常薄弱;第二个是由作意引生的,就是说你这个心念特别的强烈坚固,不管你有没有这个环境,你都想去造作,当然这个强烈的心念由十大地法引生的。
第一个、就是慧:慧就是抉择。这个抉就是判断,择就是选择,你对生命是不是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跟选择,这是智慧了。当然你的智慧跟你的学习有关,你过去学习过什么样的教法,你接受过外道的教法你就会有邪见,你接触过佛教的教法你就有正见,这个智慧就是我们的学习所产生的抉择。
第二个、念;第三个、定:当然这个智慧它要以念跟定的寂静做基础,你要在寂静当中不断的去思惟你所学习的教法,把这个教法消化以后才产生你的智慧。
第四个、胜解:你经过这样的消化以后,智慧就转成所谓的胜解了,就是你对你的生命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就产生一个坚定的理解。
第五个、欲:这个理解以后就产生一个希望。当然每一个人的内心当中都有希望,一个人没有希望他就没办法生存了。希望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种、就是说假设一个人完全没有接触佛法的熏习,他的希望一定是追求五欲的快乐。财、色、名、食、睡,有些人追求财,有些人追求色,有些人追成名,各式各样的欲望;第二种是对于无上菩提种种清净功德的希望,这是佛弟子才会生起的。当然这种希望是跟你对生命的了解有关系,你认为什么最重要,你应该把你的精神体力用来追求什么,这个欲是由前面的智慧来的。
第六个、作意:你有希望就会产生一个作意,这个作意就是警觉。比如说我们今天受了戒,受了戒其实你就是发愿的意思,你对三宝的境界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那么你把这个愿力在心中不断的串习,让它增长广大,你的生命就不是由欲望来引导,等于是一个清净的希望来引导你的生命。当你这样的一个生命体跟染污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你准备造罪业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一个警觉的功能:不可以!我不能违背我的誓愿!就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作意,那么这种作意当然就是由希望来的,就是说有一种警觉的功能。当你跟违背你心中希望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排斥的功能,防非止恶的功能。
第七个、触:由这个警觉,我们就会跟所希望的境界接触。如果我们真实的发心就会经常的念佛念法念僧,跟三宝的境界接触。
第八个、受;第九个、想;第十个、思:产生一种清净安乐的感受,产生正确的思想,而生起一种善念。当然如果你一开始的智慧是错谬的,你接受是一种外道的世间的这种智慧的教导,那当然会产生不同的希望,不同的警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遭遇。当然人生的一个生命的造作......说一个人他为什么会造这个罪业,他为什么要造那个业,是跟他的希望有关系的,希望非常重要。
南北朝道安大师,道安大师大家知道他是《般若经》的大师,深通般若法门,他经常讲《般若经》的时候,南北朝的这些大官,士大夫、文武百官很多人都来听他讲《般若经》。那么他讲了几年以后,他有一个徒弟就问道安大师说:师父啊,我看到朝廷上很多大官,你老人家讲《般若经》的时候,他们都来听你讲《般若经》,但是他们听了以后回到朝廷,那种权力斗争并没有减少,还是斗的很厉害。对般若的空性,好像学习过以后没有什么改变。这是怎么回事呢?
道安大师说,每个人的希望有所不同,他们来学《般若经》,不是追求解脱,他们是在斗争斗的很凶的时候内心不安,听听般若法门找一个空性,暂时的让内心当中安定下来,等到安定久了,时间、精神、体力,养足了再继续斗争。就是说他没有发出离心,他学佛法的空性,他不是用这个空的方便来成就出离三界,他是在他的“弟子心不安”——躁动中,使自己寂静一下,寂静以后从空性出来继续斗争,所以他的希望……每一个人的希望不同,所以同样的佛法,每一个人去学习这个佛法,产生不同的效果。当然不同的希望是由智慧而来,你对佛法的理解,有各式各样的理解就产生不同的种性。
这个地方就是说这个第三能变,我们值得注意,我们不能小看第三能变,特别是修净土宗的人,对第三能变要特别重视,为什么?因为净土宗强调随念往生,一般人叫随业往生。
随念跟随业有什么差别呢?
一般人内心当中,他的生命只是积集善业,他不可能培养正念,不可能!他也不念佛,也不生起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也不生起希望,信愿持名都没有。信愿持名都没有的时候,他心中到临命终的时候就是由初能变——异熟能变来主导了。这个人他临命终的时候,善业起现行就到安乐的地方去得果报;如果是罪业起现行就到三恶道得果报,就这样子,一般人是这么回事的。他临命终的时候心是极度的散乱的,那当然是随业流转了。
这个净土宗的特色,它还不在乎你造什么业,你造善业当然更好了,比较没有障碍,但是你要往生净土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关键:
临终的时候正念分明!
你那个第三能变——了境能变,特别是第六意识,要清楚分明的现前,不管你是多么大的病痛,你要很清楚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你相信阿弥陀佛一定有能力救拔你,而且你知道你来生一定要到净土去——发愿。第三个专注相续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那个正念要现前。所以修净土宗的人临终的时候绝对不能打吗啡,吗啡打下去第六识就昏睡了,昏睡的时候,临终没有正念现前当然就随业流转了,就由业力来引导了。所以:
净土宗它是由心念来引导业力,是由第三能变来引导初能变;一般人是由初能变来引导他的来生。
就是要第六意识的心念来引导我们的业力随念往生,他强调是随念往生,你要跟弥陀感应道交嘛?感应道交不是靠业力是靠心念,一般人当然就是靠业力,靠业力去召感。
所以这十大地法就是说,我们要培养一个强大的心念,一定是由闻思、智慧产生希望,产生警觉,产生这样的一个思想,才有这样的造作。这个就是我们讲徧行跟别境它对第六意识的引导,它会产生一个坚固的心念。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这个是讲到第六意识的第三能变,它的两个主要的心所:徧行、别境。这以下看第三种的心所叫善心所,所我们看论文: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前面两个心所徧行跟别境,都是体性不决定,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恶。这以下的十一个心所它的体性是决定的,决定是善。
十一个善心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