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第九十一章 折线图?不,那是断头图!(2/5)

“但圣贤书中不会告诉你。”

“这是家天下。”

“更不会告诉你,呈上奏疏,要根据帝王喜好。”

“洪武三年,第一次科考,而后很快就被罢废,陛下解释过原因,最主要一点就是‘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且不堪实用,无法‘以所学措诸行事’,故而无法实现陛下‘责实求贤’的初衷。”

“你如今就很符合这个不堪实用。”

花纶脸色微滞。

他深深的盯着夏之白,很想开口为自己辩解,只是话到嘴边,却不知该怎么辩解了,他身在翰林院,根本没机会接触到实政,只能看地方官员递交上的奏疏,又如何能展现才能?

看着花纶一脸腹议模样,夏之白笑了笑,道:“我知道你对这个说法不满。”

“但这是事实。”

“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

“连处理奏疏都处理不好,谁又放心让你去治理一地?”

“科举是士人的终点。”

“翰林院当官,却是进士的起点。”

“一切都需从头迈。”

“翰林院是一个好地方,但也是一个坏地方。”

“它好就好在能接触到各种政事,耳濡目染之下,对各种政事处理都会有一定经验,日后在朝为官,亦或者外放地方,处理各类政事起来都会显得得心应手。”

“但它坏就坏在这是在应天府,能接触到太多政事,能看到太多官员递上的奏疏了。”

“递交上奏疏的官员,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一身的官僚气。”

“而坏就恰恰坏在这官僚气上。”

花纶目光微动。

第一次听到这个新奇说法。

他正襟危坐,端正的倾听起来,想听听是什么说法。

夏之白继续道:“作为官场的老手,大明的官员,很多都有官僚气,所谓官僚气,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遇事不粘锅,当天下出现什么状况,第一反应不是想着去解决,而是遮盖子,推卸责任,重形势而轻实际。”

“就拿前段时间寿州发大水而言。”

“你可以回想一下,或者去翻一翻,便能发现,很多官员上书时,开篇就是长篇大论。”

“他们首先说的并不是灾情情况,而是先批评前朝的不作为、乱作为,继而导致大堤长年失修,而后便是对大明对陛下一阵吹捧,地方采取了各种利国安民之举,修缮大堤,最后笔锋一转,说着力有不逮,还是没能堵上前朝遗留下的漏洞,造成了决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