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家

第四十二章:若不用呢?(4/5)

这考验的是作为决策者的她。

如果说她有意包庇雷允恭和丁谓的话,那么,就算是鲁宗道来查,底下的人也肯定不会满意。

相反的,要是她无意徇私,那么,结果符合这些大臣们的预期,他们自然也不会闹。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赵祯说的没错,这件事交给宫中来审,其实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即便如此,刘娥稍一沉吟后,还是道。

“官家所言的确有理,但朝中政事,本该和宰执共议,就算是要让宫内人来审,也当和二位宰执商议着来,所谓兼听则明,官家方才一言而定此事,确实莽撞专断了些。”

若不专断,那两人能走吗?

简单的看过脑中那份记忆的生平之后,赵祯的第一感觉就是,作为皇帝,历史上的宋仁宗实在是过分软弱了些。

如果说,赵恒对文官的优容,是因为他在对辽战事失败后,需要文臣为自己粉饰太平,尚可理解的话。

那么,历史上的赵祯对于文官的忍让,恐怕更多的在于,他本人政治能力的不足。

仁宗一朝,是文官最活跃,也最放肆的时代,历史上的赵祯在和文官的对峙当中屡屡落于下风,除了追封温成皇后一事成功之外,其他时候,但凡是和文官发生的矛盾,基本都是以他退让而告终。

事实上,赵祯并不认为,历史上的仁宗没有力量压制文臣。

只不过,或许是出于性格原因,又或许是觉得没有必要,但是总结下来,给赵祯的感觉就是,历史上的仁宗,并不懂得怎么使用手中的这份权力。

如今既然换了他来,必不可能再像历史上一样,任由文官的权力扩张,所以,打从一开始,就不能惯他们这种坏毛病。

不过,心中虽如此作想,可赵祯的却不敢多言,只道。

“方才只是一时情急,大娘娘放心,臣之后再遇到这等事,定会先问过大娘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