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家

第四十二章:若不用呢?(3/5)

“宫中之人,向来以大娘娘之命是瞻,案子查清了,他们自会先禀明给您,到时候什么该对外公布,什么该隐下来,自是大娘娘您说了算,不是吗?”

刘娥沉吟着想了想,眉头略微舒展开来。

好像的确是这么回事。

她之前陷入了冯拯和王曾先入为主的观念当中,只觉得事情既然闹大了,那么,就要用有威望的人来处理,才能服众。

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只怕未必。

刘娥并非愚笨之人。

只不过,她一直习惯的是传统的理政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君主并不直接躬理庶务,大小事更倾向于看重宰执的意见。

所以,她才下意识的顺着冯拯等人的思路去想问题。

可赵祯或许是因为政务接触的少,所以反而能够跳出这个框架,提供新的思路。

人有的时候想不明白某件事,并不是因为真的想不明白,而是因为并没有意识到身在山中。

赵祯现在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刘娥自然很快就想通了。

御史上奏,说明这件事的确已经在外间传开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必须用外朝的大臣来审案。

因为朝野上下关注的是结果!

皇陵出现了这样的事,朝中大臣多多少少也能猜出一些真相,所以,他们对最后的案情结果是有一定预期的。

所以,能不能安抚舆情的关键在于,最终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他们的预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