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增寿连忙道:“嗯,你不想现在嫁,那好办呐。这件事包在三哥身上,你只负责选人,相中了哪个,三哥给你说亲去。你要是嫌十四小了,那就十五嫁,成了吧?你三嫂嫁我,就是十五。其实十四也勉强啦,三哥那几个妾,有两个都是十四进的门儿。”
看徐茗儿没有说话,徐增寿只道已经说动了她,又趁热打铁道:“怎么样?你同意了?你想啊,天下才俊,毕集于莫愁湖上,还挑不出一个合你心意的人来?别看你现在不高兴,说不定呀,等你选中了如意郎君,以后感谢哥哥都来不及呢。”
徐茗儿把被子一掀,忽地坐了起来,小脸神情十分严肃:“三哥,你现在是不是还给大姐夫偷偷递送情报呢?”
徐增寿怔了怔,见小妹神情严肃,方才答道:“唉!如今三哥已经靠边站了,兵权旁落,真想打听,得到的消息也有限。另外,这种事,我只能使唤几个亲信的家将,要是叫他们追在大姐夫身后往战场上跑,想找到大姐夫实在不容易,所以偶尔能打听到一点消息,我也是送往北平交给大姐,有没有用处,那就两说了。你问这个干什么?”
徐茗儿认真地道:“三哥,杨旭让我捎给你的话,你还记得吧?不管你送去的消息有没有用、有多大用,一旦败露,必有杀身之祸。现在大哥又逼我嫁人,莫不如……咱们一起逃了吧,咱们去北平!”
“胡闹!”
徐增寿翻个白眼儿,哼道:“旁人的话不见你听,那个杨旭说的话,倒被你当成了金科玉律。我又不是着意地去打听,听到点什么是什么,派去送信的也是自家心腹,皇上怎么可能知道?就算他知道了,咱徐家有免死铁券,那是太祖高皇帝赐下来的,那是太祖高皇帝的遗诏,要是太祖在,说不定还能收回他自己颁发的铁券。当今皇上是太祖的孙子,他敢违背太祖遗诏吗?他最多把我抓起来,在大牢里关一辈子,有咱中山王府做靠山,真关起来我又能吃甚么苦?妹子,咱们徐家有免死金牌呢!再说,三哥就是想走也不能走啊!”
徐增寿叹了口气道:“三哥一走,大哥必受牵连。他是魏国公,是中山王府的主人,是咱们徐家的当家人。大姐夫那边胜仗打得越多,我们哥几个处境越是尴尬,大哥如今的处境本来就不好过,我再一走,他就是雪上加霜,那怎么成?”
徐茗儿嘟起嘴来:“那……我也不嫁,我不喜欢那些之乎者也、满口酸气的读书人。”
徐增寿笑道:“哈哈,不愧是咱中山王府的闺女,咱家以战功而而封爵,咱家的女子们喜欢的也都是赳赳武夫。就是咱大姐,饱读诗书,当初在金陵有‘女诸生’之称,喜欢的一样是武人。不过……,文人之中,也有豪迈之士啊。”
徐茗儿嘟起嘴道:“我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徐增寿苦着脸道:“那……,我去跟大哥说说。”
徐茗儿大喜,抱住他手臂欢呼道:“我就知道,三哥对我最好了。”
徐增寿瞪了她一眼道:“你就吃定了你三哥!那你睡吧,我去跟大哥说说,要不然,在勋卿武将班中,给你找个如意郎君。嗯,说起来,我的旧部中,就有几个还未成婚的,相貌人品都还不错。”
“啊?”
徐茗儿垮下小脸,大发娇嗔道:“三哥,你是真傻还是装傻呀,我的意思是,我不要嫁,我现在不要嫁!那些武将满口粗鲁之言,为人做事莽撞,动不动一身臭汗……”
徐茗儿捏着鼻子道:“我在你身边又不是没见过,亏你把他们夸成了一朵花。”
徐增寿佯怒道:“高不成低不就的,那什么样儿的才合你心意?三哥只答应帮你说服大哥,给你找个勋戚功臣家子弟为夫婿,可没说帮你说服大哥不嫁人呐。不许得寸进尺,你先歇了,我去找大哥。”
“嗳!”
徐茗儿刚叫了一声,徐增寿已一溜烟儿地跑了出去,徐茗儿恨恨地一捶被子,嘟囔道:“逼我嫁,我就走!”
“当当当!”
书房门儿一叩,不等里边回答,徐增寿便一推房门走了进去。他本来到后宅去找大哥了,结果一问才知道,大哥还没歇下,便又回到前院儿,在书房找到了他。
徐增寿进屋,把小妹的心意和徐辉祖说了一下,徐辉祖听了登时拉长了脸,不悦地道:“老三,小妹年纪小不懂事,你怎么也跟着犯浑!嗯?你还在这儿瞎掺和,你怎么就不明白大哥的一番苦心?”
徐增寿奇道:“小妹找个夫婿而已,她岁数确实不大,晚两年又怎么了,这有什么苦不苦的?”
第359章剖心
徐辉祖让他坐下,一脸恨铁不成钢的模样,看了他半晌,见他的确是一副懵懂模样,这才无奈地道:“自从皇上决意削藩,咱们徐家便处境尴尬了,现如今,你、我,还有正在外地的老二,咱们兄弟三个,都是大权旁落,成了摆设。徐家,现在就剩下一块牌子,对我徐家的未来,你就没有一点想法么?”
徐增寿瞪眼道:“皇上心意如此,我能有啥想法?再说,这不是还有你么?”
徐辉祖瞪了他一眼,说道:“本来,皇上起用曹国公李景隆,就是有意要用他来取代我中山王府,让他成为武将班中第一人,削弱我徐家的势力,因为我徐家后面,连着三位藩王,皇上不放心,这个,你也有察觉吧?”
徐增寿“唔”了一声,脸色渐渐沉静下来。
徐辉祖对自己兄弟,当然可以推心置腹,他接着说道:“扬李而抑徐,这就是皇上的目的,把兵权、把我徐家在军中的影响都转移到他所信任的李景隆手中,皇上才安心。而力荐李景隆的黄子澄呢,他有他的打算,他的根基实在是太弱了!
原本,黄子澄只是一个御使,兼着国子监的一个教授,从五品的官儿。方孝孺呢?则只是汉中府学一个教授,一个从九品的官儿,两个人一步登天,凌驾于满朝文武之上,又有几个十年寒窗、兢兢业业的文臣们肯服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