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影片口味越重,往往越能在戛纳电影节上面引发关注,勾起媒体、观众以及国际看片商们的争论,而争论对一部电所能带来的商业性收益大多超过损害。
罗南还去参加了墨镜王的《花样年华》和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的戛纳首映式。
然后对这个艺术电影节的商业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戛纳,不止通行证可以花钱买,走红毯的和看红地毯同样可以花钱买。
钱能解决的问题,在戛纳都不叫问题,比如红毯两边容易被媒体和电视镜头拍到的观看席位,一般一等席位需要2万欧元,次一点的万欧元,再差一些的5000欧元。”
走红毯需要的价格就更高了,基本都在10万欧元以上,如果是戛纳官方赞助商的代言人的话,一般1万欧元就能够搞定。”
还有戛纳的其他公开活动,比如某些品牌赞助的活动,只需要购买一定数额的该品牌商业,就可以拿到走红毯的机会。”
其他的像肖邦之夜、闭幕式、或者热门影片的首映式,只要肯花钱,在戛纳都能拿到相应的红毯邀请函。
这些不是搞地下交易,而是电影节近乎公开叫卖。
不止是戛纳,威尼斯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也类似。
原因很简单,只靠艺术根本撑不起如此庞大的电影节,戛纳电影节举办一次需要2000万欧元以上的经费,主办方不想办法筹钱的话,这个电影节早就完蛋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花费如此大的代价在戛纳电影节的红毯上面走一圈显然非常不值,但对于明星来说,却是难得机会。
电影节推出的这些捞钱法门,主要针对的就是想蹭红毯的明星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