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个任务如果说困难的话,其实也是非常困难的。
要在当地推行大明仁武朝之后的管理制度,建立明式的基层官吏机构。
要培养足够的基层办事官吏,要将大明的法律和规定应用于乡村。
要建立明式新学校,改变当地的教育模式和内容,同时推广大明雅言。
就算是在大明本土的偏远地区,这也会是非常复杂的民政工程。
更何况东夷半岛的普通人跟大明还有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
所以阮元和沐永福都知道,第二个目标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阮元暂时留用了原来的县级管理人员。
但是两人也不准备直接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为后续的直接管辖做好准备。
阮元和沐永福讨论过之后,准备在每个县安排三个干事,和一个哨的大约一百个士兵。
干事负责传递和解读大明朝廷和长史府下发的通知,统计和记录基层村镇的实际情况,监督和考核留用的泰西官员。
士兵保护和配合干事,维持当地的治安和社会秩序,接管和控制当地的民兵组织,维持对当地的实际统治。
消除可能存在的反抗力量,整合当地的民兵组织之后,每个县的驻军可以逐步减少。
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得给每一组干事和士兵配上懂大明雅言的泰西翻译
东夷国的主要居民的通用语言是英语,而大明的普通官员和士兵基本都不懂外语。
大明的高层官员和贵族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很少能够用得到外语。
身份地位比较高的外族人大多会说大明雅言,中产阶级更是以懂得大明雅言为荣。
“一口流利标准的大明雅言”的描述,是泰西作家和媒体人员常用的溢美之词。
大明的普通学校里面是没有普遍的外语课,因为中学和大学考试以及科举都不考外语。
只有专门的培养翻译人员的学校才有外语课,只有到鸿胪寺和西厂任职才有外语要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