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身份最为显赫和尊贵的,则是大唐外迁/分封的皇族宗亲,其陪臣和属官、仪卫;同样构成了最初藩邸的基石。其次,是来自东土大唐的高门望族、勋贵戚里、大臣显宦的子弟,在域外建立的分支。
她们同样有来自家族的扶持,也有追随创业的家将部曲,门人清客;因此,当这些高门显贵子弟,在域外的激烈征战中,最终脱颖而出或是站稳脚跟,自然也构成了,第二、第三代的诸侯外藩中坚。
而待到第四代、第五代的外藩诸侯诞生时;成分也变得更加复杂,甚至有些良秀不齐的味道。除了照例追逐功名和基业的各家子弟外,也混杂大量商人、会社和义从团体背景,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
因此,当这些源自东土的形形sè • sè民间势力;因长期捐纳赞助和协从大征拓的功劳、资历,而最终得到相应城邑和土地作为酬赏;或是指定区域作为立足之地后,自然而然也形成了,新的藩家雏形。
只是,这些藩家的内部关系,就要松散和混乱多了;作为明面上的蕃主家族,也只是诸多一起创业的老兄弟(合伙人/投资者),公退出来的领头人而已。因此,常常存在有力世臣与蕃主的博弈较量。
而作为大唐在岭西各地,为数不多的驻军和相对有限的官方力量;只要能长期团结和依靠,其中一部分忠于大唐的诸侯外藩;就可以轻易的压制住大多地方势力;让时间来完成潜移默化的渗透改造。
而姑墨州/都督府,就是这种理想状态的典范之一。境内既没过于强力、强势的大诸侯,也没太过深厚的背景和渊源;更没战败后迁徙安置的土族残余,依靠繁衍生息的唐人后裔,已实现部分郡县化。
不过,江畋也没有选择进城,因为身为半个本地人的“追风大侠”冯保真,已经通过本地的关系,预先将消息打听好了;而曾经多处往来过,这条线上的义从首领曹元深,也找到了目标的所在位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