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之后十来日,总不到立夏时候,遵义县城‘崇仁坊’东边最里面的一条巷子,马匹、毛驴、小车儿等,从两扇黑漆大门口,一直往外延伸,停到了巷子中间。
杨小乙看面相四五十岁,正是富有经验,而又不至于精力不济的年纪。他是杨段家的大管事,今日站在家门首是为了打点家中小娘子去成都探亲的事。
从播州去成都,一路上虽有地方为了行商修的大路,但如今到底是四方割据的年月,比不上正儿八经的官道,真正是能过路就行——有些地方是还是颇为险峻的山路,只能由马队、驴队通行,不能过车呢!
也因此,杨小乙安排的多是马、驴做役畜,行李也大多直接装载在驴马的背上。车队中有的两辆单马拉小车,主要是应急用的!出门的是家中小娘子,谁知道路上会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同去的人除了娘子的婢女,还有十来个奴仆,这些人要看牲口、要驾车、要壮声势——主要也就是壮声势,真正的护卫工作轮不到他们来。
杨段和周氏不可能让小女儿一个人出门,所以托付了一位常常在成都、遵义之间跑商的族人。这年头外出跑商,都是全副武装的,请人家捎带个去成都探亲的侄女儿,事情并不难,而杨宜君的安全也得到了保证。
这也是为什么谷雨那日信就到了,杨宜君却等了十余日才能出发动身。
族人的商队会在北城门外等着,家里这边仆人们也准备停当了。不一会儿,杨宜君一家人从门首走了出来,杨段与小儿子站在靠后的位置不动,周氏则站在台阶前,拉着小女儿的手,道:“娇娇,这一路要听你叔父的话,不要任性...你不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只是从小大家都心爱你,你顺风顺水惯了,便在为人处世上差了些。”
“平日在家也就罢了,只是出门在外得小心。”
絮絮叨叨好一会儿,这才放杨宜君上马——不只是杨宜君骑马,带去的平儿和晴雯也是骑马。本来该带紫鹃去的,就是因为她不会骑马,路上怕有麻烦,这才没带她!
一主二婢都戴了帷帽,为了方便还穿了圆领袍服。这是一种男装,不过女子也可以穿。
看着女儿离开,周氏忍不住与杨段道:“都是你,自小太由着娇娇了!若不是你将她充男儿教养,还让她去书院读书,她的心哪里会那样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