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大抵如此,帝王尤其多疑。
与其将实权一下子交到苏俭手中,最终落个凄凉下场,李志忠只能跟苏俭耗着。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苏俭从小勤奋好学,文武兼修,在一众皇子中出类拔萃,先帝亦对他寄予厚望,早早就立了他为太子。
即便后来先帝驾崩,苏俭年幼,先帝宁可封李志忠为摄政王,也要让苏俭登位,足见对他的重视。
而苏俭不负先帝厚望,在李志忠的协助下,将高阳国的江山打理得井井有条。
随着苏俭的长大,他对权力的欲望也越来越大,他不再甘于李志忠的约束。
人灵之战是个契机,他若是能击退灵族,李志忠便是再不愿,也只能退居臣子之位。
一个文韬武略、有勇有谋的国君,怎可能需要别人来教他治国?
李志忠为摄政王期间,虽有所建树,却也树敌不少,这些年朝堂之上关于让他交出兵权之事的声音时有出现。
苏俭这一步棋虽险,但若能凯旋归来,这高阳国的江山,便再也不容旁人指点了。
高阳国国君亲自上战场,这事非同小可,摄政王不得随行护驾?
将李志忠放在都城,苏俭不能安心。
有李太后坐镇,苏俭那几个无权无才连银钱都紧巴巴的兄弟,翻不出大天来。
原本苏俭对那些兄弟倒也不算苛待,只是时值人灵之战,皇族子弟缩衣节食也算是做出表率,月俸扣得合情合理。
不仅没人敢抱怨,在外面还要称颂陛下仁德。
苏俭虽是第一次上战场,却如有神助,每一仗都打得十分漂亮。
军事谋略方面,叫李志忠挑不出毛病来。
连其他六国的将领都时常夸赞高阳国国君是难得的将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