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诊断

221.考研和论文(4/5)

按全球分布,肝吸虫感染报道全都在东亚,远离西方世界,所以存在一定的拒稿可能性。而且季广浩之前误诊完全是医疗水平不够造成的,少了些临床上的研究和讨论的价值。

相比而言裴红鹰的病例就要合适的多。

病人本身就是米籍,病因离奇很容易博人眼球。

在没有任何仪器帮助的情况下,诊断出了胆蛔症就已经很不错了。而送进医院后又在CT排位和清晰度不够的前提下,依然做出了鱼刺嵌顿的正确判断。

这才是sci想要看到的。

两相比较后,肝吸虫最后的归属应该是国内的寄生虫杂志。祁镜再多谢上童淼和蔡萍的名字,这两天就可以发稿。

而另一篇就要复杂一些了。

相比国内杂志对高质量稿子的渴望程度,sci的姿态则要高得多,而祁镜看准的NEJM(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顶级医学期刊,要求只会更高。

只是往网站里上传一份简单的pdf稿件肯定行不通。

作者的介绍附函、多语摘要、图文解析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少任何一个都有可能被主编直接拒稿。

除此之外,他还需要提供外审员的名单。

按NEJM的审稿制度,主编先筛查所有来的稿件做出第一批拒稿决定。通过后,稿件会按领域分给各个副主编审稿,再拒绝掉一大批。

经过了两轮审核,幸存稿件会由编辑部再交付给同行专家外审。而根据外审的意见,编辑部会做出是否拒稿的决定。

这个外审的名单可以由投稿作者自己推荐,数量不宜过多,2-3人最佳。当然杂志编辑部有最后选择权,推荐的名单也只是作为一个参考而已。

当外审通过后,剩余的稿件才会被送到审稿会议的桌案上。

每年有数千份稿件投递进NEJM的收稿网站,但最后上的了审稿会议桌的只有其中的10%而已。办刊那么多年下来,平均一年也就500份左右值得他们聚在一起,交叉审稿。

进入交叉审稿的稿子需要被彻底拆解解读。

研究写作背景、论文结论、创新层面、各位外审的不同意见、研究和结果的重要性、对临床带来的影响、与相似研究的比较区别,这些都要经过一一分析。

这样的审稿会议依然会拒掉相当一部分稿件。

其中有很多稿子会被退回要求进行修改,或者需要添加补充的材料,也有可能要求重新分析数据。就算在内容上完全符合了编辑的要求,在审稿会上成功存活了下来,最后还是会交由责任编辑进行反复细修、再审、再修......

责编负责的都是后期加工,不仅仅是文字,还需要修改一些图片图形,让一篇稿子不至于太过枯燥乏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