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并不赞同臣对君的绝对效忠与服从,而是强调君臣各有义务,得相互尊重,君臣关系才可以维持下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若不尊重臣,则臣大可不必效忠于君,大家只知道所谓的君君臣臣,却不知道,君不君,则臣不臣。孔子又认为,君主虽然尊贵,却必须接受道的约束。如果君主的行事违背了道,臣也可以解除君臣关系,违背自己的君王。
而随后的孟子荀子这些人更加极端,尤其是孟子,直接就说出了君王不把你当人看,你就拿他当仇人来看这样的话,荀子也是说出君臣各自有不同的职责,无论是谁,都是非常重要的,都要尽到自己的职责这样的话。故而,如今的儒家可不会惯着君王,你要是不把他当人看,他就敢拔剑对准你。
这大概也是始皇帝受不了儒家的一个原因,皇帝希望天下都无条件的服从自己,哪里能忍受这么一帮子随时准备将自己当作仇人的学者呢??而最推崇君王威严,认为大臣必须无条件服从君王的,却是后来大家都很喜欢的法家....没错,就是商鞅这一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鼓吹者开始推广的,他们认为大臣要无条件服从君王。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符合的应该是法家才对。
而除却法家之外,同样在意这一点的就是黄老学说。老人就固执的认为君王是没有过错的,君王的命令是天下都要服从的,而他提出这样的思想,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从出发点来说,他是不希望地方出现dòng • luàn,不希望大臣叛乱,故而想要提高君王的威严来遏制天下的叛乱,维护中央集权,可他本身的制度又不利于中央集权....
或许这算是变相的进行系统维护,打了个补丁?
历史上的黄老学说在汉初被采用,一直持续到景帝时期,在景帝时,黄老学说的黄生与儒学博士辕固生开始了一次大辩论,两人的论点是汤武除桀纣是受天命而王,还是以臣弑君?这个话题有些危险,很多对儒家有严重偏见的人肯定会觉得,儒家的观点是汤武以臣弑君....实际上,正好相反。
黄老认为汤武作为大臣,不劝谏桀纣,却杀死了他们,这是弑君!儒家却认为,没听说弑君啊,听说杀了个暴君而已!你既然觉得他们的做法是弑君,那当初的高祖是不是也不该起义?该去劝谏秦二世??
就这样,两派打的天翻地覆,景帝看到儒家把高祖都给扯出来了,急忙劝停了这次的辩论,而景帝的母亲窦太后非常的迷信黄老学说,得知儒家弟子敢对黄老不敬,直接将这儒生叫来询问,安排了几个武士站在身边,然后问他黄老学说怎么样?固执的老儒抬起头来说:我不知道,我没看过,我家里奴仆倒是爱看来着!
窦太后大怒,将他丢到了猪圈里与野猪搏斗,景帝偷偷让人给了辕固生一把利剑,这位性情暴躁的儒家老大爷就拿着剑将面前的野猪当作黄老学者给杀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