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官田刚好可以分给那些重新出现在户籍上的人口...这可比让他们开荒好多了,开荒是有成本的,时间和物质都需要!那些刚刚从隐匿人口(其实就是庄园主的农奴)转为良民的百姓,哪里付的出这样的成本!
靠着这一手,李鸿祖大大得罪了豪强,同时也得到了县中普通百姓的支持——普通老百姓或许没有那么关心生存以外的事,说不定换了个县令他们还不知道!但有些事一旦传扬出来,他们也是知道好歹的!
为什么历史上总有包公案、施公案、狄公案的故事流传,百姓们津津乐道?因为在古代社会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能得到一个‘青天大老爷’,那也是天大的幸运了!好像买彩票中奖...有这么一个,至少能好过几年,而后还有遗泽(一些政策、一些工程会在离任之后造福百姓)。
普通百姓的支持在当下是最没用,又最有用的!说没用,这些百姓被势族和豪强鱼肉,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根本不用指望他们能帮忙顶住豪强的压力,分担李鸿祖面临的困境。而说有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到底这些老百姓只是缺一个可以将他们组织起来的人而已!一旦得到有力的安排,那又是另一番局面了。
李鸿祖恰巧是一个有着非同一般能力,能将百姓组织起来的人!
在几年的拉锯中,李鸿祖没赢,石城的地方豪强也没有,到后来双方合流了——这样的结尾充满了现实的无奈,但身处其中的人很难感受到这种媾和,或者绥靖之后,自己失去了什么。
到现在,李鸿祖依旧是一个有理想的官员,但他确实越来越像当世官僚体系中的一份子了。如果不仔细辨认的话,根本分辨不出他来...当然,这也就是看起来而已。在资质还没有消磨殆尽之前,他骨子里依旧有着此时官僚没有的狠劲儿,以及与狠劲儿相匹配的、不断往上爬的野心。
只是事与愿违,他总想往上走,却总不能如意。
他是个没根底的小县令,哪怕是将石城治理的不错,比很多县令都表现更好,但轮到升官总是没有他...一般来说,他这样的县令,都会在任职时结交本地豪强和权贵,以此为进身之阶。但问题是,李鸿祖之前的作为断绝了这条路。
而之后,地方豪强倒是盼着他走了,宁愿让他升官,也不愿意他继续占着石城,也曾想过给他活动一个别处的官职...但事情就是那么寸,明明不是一件难事,却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意外失败。
到后来,石城的地方豪强都放弃了...这大概就是天意吧...
不过,这十余年李鸿祖也不是真的什么收获都没有,至少他收获了一些人望,在石城真的扎下了根!另外,他也有了几个得力的心腹。这些人或许出身不高,原来只是在县里做小吏的,却是真有才能的人!
这种情况常常让李鸿祖联想到当年的汉高祖...汉高祖起家时,身边那些成为开国功臣得到人,很多也是小人物!连成为国之柱石,几乎是开国功臣中居首的萧何就是县中小吏(之所以说是‘几乎’,是因为‘首位’这种东西,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排位)。
几个心腹之中李鸿祖最器重的就是常凤,已经将他提拔为县丞了——一个县令能自己提拔县丞,这本身就是握有实权的表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