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伦敦情报站的建议是,莫斯科可以适当的采取行动,确保这个人不会落到德国亦或是英国人的手里。
就在将这一份情报看完的时候,车子的车身颤了一下,随后缓缓开动起来,朝大桥的另一端开过去。
维克托从口袋里掏出钢趣÷阁,在文件的最后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再标注上:“转发驻斯德哥尔摩情报站博罗夫斯基斯同志,英国人的目标既是我们的目标,需酌情安排行动计划。”
“博罗夫斯基斯”这名字实际上是个代号,它代表的是对外情报局驻斯德哥尔摩情报站负责人康斯坦丁?鲍里索维奇?诺维科瓦斯,原内务人民委员部自身情报员。他所负责的斯德哥尔摩情报站,统管着北欧三国的全部情报工作。
将这份批示完的文件合起来,递给坐在副驾驶座上的索菲亚,维克托又开始翻看下一份。
那同样是一份黑色封皮的文件,也是绝密情报,它来自于对外情报局驻纽约情报站。
这份文件就比较厚实了,足有数百页的样子。文件起头的内容,是说纽约情报站在针对辉瑞公司的渗透上,非常的顺利,这家公司半点反谍报的意识都没有,而且其在涉及盘尼西林药用技术方面,没有丝毫的保密意识。
纽约情报站方面只动用了两名外围人员,花费了不到两千五百美元,便搞到了这家公司的盘尼西林发酵工艺和提纯、量产的技术资料。
这份文件之所以那么厚,就是因为后续的内容里,提供了他们搞到的那些工艺技术资料以及相关数据。
维克托不得不承认,在现如今的美国,其情报领域内的保密意识真的很差劲,尤其是类似辉瑞这样的大公司,他们似乎不依靠保密来保护自己的技术,而是依靠专利权。
好吧,在市场竞争领域内,专利是很可靠的保障,但是在国家竞争的领域内,专利连狗屁都不是。
将文件后面附载的相关技术资料粗略的翻了翻,说实话,那些复杂的分子式什么的,维克托是有看没有懂,当然,那也不是他所需要了解的东西,他真正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资料提交给马林科夫同志,再由他所负责的科技情报委员会去论证、评估。
此刻,维克托就是在去往马林科夫同志办公室的路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