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探讨(2/4)

而对于个人道德来说,则受到“社会范围”的限制,这就是人我之别。

修身,是“独我”;齐家,是将“我”的范围扩大到了家族;治国,是将“我”的范围扩大到国家;平天下,是将“我”的范围扩大到全天下。

这其中又包含了社会范围在认知上的扩大和社会道德在认知上的趋同。

而且这样的扩大和趋同,必须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每一个人或者说最大多数的人,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的提高,否则社会就会变成头部吃尾巴的内卷型社会,最终分崩离析。

这就是道德存在的必要性,也是它的核心价值所在。

如今的大宋,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因此让“天下”朝大宋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趋同,是有利于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

这就给了发展、进步与扩张中的大宋一道有力的思想武器,牢牢占据了大义。

而且还有一点没写出来,那就是如果大宋的统治者,想要用这套理论发展自己的国家,享受这套理论给自己带来的红利的话,那就同样要受到这套理论的拘束。

大宋的有识之士,老中青三代精英,当然能够看到其中的价值,对于苏油的这个理论方向,都是感到惊艳,让老一代欣慰,同辈推崇,后辈景仰。

不过这些和蔡京说不着,苏油给那些人看自己的理论,是因为信任他们的人品。

对于他们来说,只要理论站得住脚,对大多数人有利,他们自然知道该如何选择。

但是君子可欺之以方,这个世界上不全都是那样的人,出于谨慎,苏油同样需要蔡京这种“奸人”的建议。

摆了摆手:“你不用管别人怎么想,我也不想用别人的说法来影响你,我只问你的想法和建议。”

“蔡京是真心佩服国公的修为。”蔡京先对苏油施过一礼,这才说道:“要说意见嘛……也不是没有。”

“元长讲来。”

蔡京斟酌了一下,决定还是直说比较好,于是说道:“此书用了诸多新词,其中纲要,凡例之类的体例,理学的痕迹,实在太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