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他们的血都还是热的,苏油呼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呼吁国家,国格的概念到了今天,第一批自觉拥护的,就是年轻的士子们。
如今,他们齐心协力走到了一起,共同为保护汴京,尽一份自己的心力。
一个年轻人穿着两浙路流行的蓝布工装,正在棚子里忙碌,阅读资料,摘录汇报。
不过从发髻和玉簪能够看出,这是一个读书人。
洪水,就在离他五米远的堤下。
见到苏油过来,年轻人站起了身,行了一个儒生的礼节:“夫子。”
称苏油夫子,大约就是皇家理工学院的学子了,苏油问道:“辛苦了,每次都来去匆匆,还没问过你是哪一届的?”
那学子楞了一下,转眼就明白了过来:“学生不是皇家理工学院的,学生是太学生。”
“哦?你叫什么名字?不是理工学院出身,但是统筹规计,颇见章法啊。”
那学子躬身:“学生刘正夫。虽然在太学,平日里也常与维康,伯充请教理工之学,蒙两位世兄不弃,倾囊相授,所得颇多。”
苏油点点头:“你好像一点都不紧张?”
刘正夫取过一张汇总表:“现在雨已经停了,水位已经达到最高点,算起来,现在这个洪峰正在我们脚下,不会再大了。”
“而且通报刚刚过来,上游的洛汴渠口泄洪功能都还没有使用,洛汴渠也算是完全保住。从洛阳到汴京城的运河,没有受到大水影响。所以学生虽然信息不足,但是私下揣摩,这次洪水,也就这样了。”
苏油心里对这个年轻人非常欣赏,不过面子上却一点没有显露出来:“很好,推断得不错,不过黄河治理,重点还是在下游,在河道由南改北的那个点,濮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