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之前做过权知开封府,那是“四入头”之职。
所谓“四入头”,就是宋代任用执政大臣,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中挑选,于是时俗给了这四个职位这样的别称。
平交趾,纳占城,开南海,朝廷每年岁入,陡增千万,这等大功,不得不酬。
加上才三十出头,就转运安抚四路,年轻权重,没有制衡,又不得不防。
因此朝中已经有人不断上书,要求赵顼召回苏油,以他位待之,这样方能有利驾御,以免苏油跑偏,有失君臣之义。
很正确,很有理,可是王珪很不愿意。
凭什么我就只能当一辈子的次相,或者当空名首相,实权在握它不香吗?
蔡确明白王珪的心思,再扎一刀:“苏明润强识明敏,都下喻之雍和比富弼,识问比陈襄,强干比韩琦,周至比丁谓。”
“吴充曾经上奏,请召苏油,理由是经国干臣,不当久外,中枢乏贤,积事如山。”
“相公,苏油入朝,当然也不会影响你中枢职要,只是难得称意而已。如今看来,相公是光风霁月,必可包容,却是蔡确多虑了,这便告退。”
“等等!”王珪脱口而出,说完都觉得有些可耻,赶紧遮掩但:“苏明润的吏能天下第一,这是公认了的。其德性自小便得昭陵皇帝嘉许,也是公认了的。”
“仕途十八年,每一步都走得很稳,他入朝堂,是众望所归。只要陛下相召,我当然不能有异议。”
这话说得很巧妙,也没有把柄。
言下之意,皇帝相召,所有人都不能反对的情况下,你蔡持正还能有办法?要是想利用我当出头鸟,那就是想多了。
蔡确拱手道:“唉,其实吧,宰执大多为官甚正,立身无瑕。蔡确身在台谏,发现这些人的问题啊,多出在子侄亲人身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