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开恩科,制科。
苏家两个考生再次中了进士,不过名次总算让天下士子松了一口气——苏适、苏逊,都没有进入前十!
两人的试卷苏油看了,倒也不是文学水平不行,而恰恰相反,文字相当可观。
掉出前十的原因,却是因为“保守”,过于强调了高滔滔那一套,而少提了神宗的一套,也就是“主张元祐,轻薄熙丰”,与如今朝廷“绍述”的基调不相符合。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两人是苏辙的儿子,试卷只能这样写。要不是文字实在让阅卷官顾临舒适,只怕黜落都大有可能。
但是无论如何,苏家人到这一代,除了扁罐走了右班,其余全部成了进士!
一门十进士!
考试完毕之后,苏适任钱塘尉、苏逊任兴德尉。
苏逊在赴任的途中,考察了石钟山,写下了一篇《石钟山记》,晏小山觉得趣味盎然,登上了时报。
苏油看到时报的时候不禁目瞪口呆,这尼玛,兜兜转转,《石钟山记》,它自己又转回苏家来了!
丙午,策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庚戌,三省同进呈张咸、吴俦、陈旸三人中第五等。
这可就相当的丢脸了,五等就是不中。
一个都不中!
赵煦的水平也是在一众大佬里边调训出来的,他不会写,不代表他不会看。
司徒那种字字干货的章奏,平日里看得太多,从来都是提问题,做研究,列数字,摆事实,讲道理,提供解决方案。
方案一般还不止一个,甲乙丙让皇帝自己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