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在北方生活的李谷,今年还是第一次在南方过冬。以为南方的冬天要比北方暖和许多,但真正过来后,才知道跟想象不一样。
刚下车走进田家庚家里,屋里没有开空间,李谷冻得直搓手,见田家庚身上就穿了一件棉袄背心坐在书房里批文件,说道:“田书记,你可是真不怕冷啊。”他走过去把取暖器拿出来,准备插上电源。
徐城位于渚江中游,有丘山横切在东侧。北方冷空气南下,通常会在徐城附近滞留很久,使得徐城的冬天既潮湿又寒冷。气温虽说也就零下三四度,但湿冷钻骨入髓。徐城入冬后不供应暖气,房间里要没有制热空调或取暖器,还真不是北方汉子能习惯的。
“你要少偷些懒,跟我一样,每天五点钟起床跑步健身,这些冷真算不了什么。”田家庚笑道。
“这个我就更受不了。”李谷说道,他随田家庚南下工作,已经有四个月,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虽然也坚持锻炼,但没办法每天五点钟起床。
“对了,梅钢跟富士制铁的合资项目,东华市里应该是昨天到省政府汇报情况,谈出成果来了吗?”田家庚问道。
“我这里有一份汇报纪要,下午刚从省政府办拿了过来。”李谷从公文包里把汇报纪要拿给田家庚。
除了必要的人事调整外,田家庚还无法直接越过赵秋华干涉具体的经济工作,对富士制铁跟梅钢这么大的合资项目,也只能通过省委办表示关注,不方便直接跟进谈判的进程。
就是省政府那里,也是更多的把谈判的主动权交给东华市掌握;等东华市有了成果,或者当中出了什么漏子,才好询问或干预。这也是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需求,上级部门若是事事插手,一是自身没有这么多的人力跟精力,二是会让下面束手束脚,结果什么事都做不成。
“淮海要发展,要有高起点的产业规划,也需要有大项目拉动啊。”田家庚感慨地说道,从李谷手里接过东华市的汇报纪要,重新戴上眼镜看起来。
东华市的汇报纪要,只有合资谈判的初步意向结果,而无谈判过程。
“不对啊。”田家庚看过汇报纪要,蹙着眉头,将文件放下来,看向李谷,疑惑不解地说道,“从这个初步合资意向来看,梅钢似乎无意参与这次合资啊,占股比例反而远远低于东华市钢铁厂。”
“应该是的。”李谷说道,“梅溪港工业园以发展钢铁产业为主,是沈淮主导做出来的格局。合资项目放在梅溪镇,要是梅钢不积极,东华市钢铁厂未必有能力做好这个合资项目。不过事情很奇怪,富士制铁方面,也没有强烈的要求梅钢主导合资项目,我也琢磨不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你直接打电话给东华市,了解一下这是什么情况。”田家庚说道,待李谷把电话拿起来,又摇了摇头,“这好像也不合适,东华市未必会说实情。”
“东华市毕竟还是谈出成果来了,现在还真不好追问什么,最多补他们出一份更详细地谈判情况介绍。”李谷说道,“就算真出了什么问题,好像也不好干涉什么。东华市今年的经济发展,还算不错,在全省都能排到前面去。”
省里要干涉地市事务,也需要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要么是经济发展滞后问责,要么是重大案件问责,要么是关注重大投资或建设项目。
谭启平到东华市担任市委书记之后,还是成功开展了工作,掌握了局面,不仅连续查处大案要案,东华各方面的工作都有明显的改善;招商引资及财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等指标,相比较往年,都有明显的进步。
这种情况下,田家庚到淮海省,就果断调整几个地市的党政领导,甚至把信任的徐沛调到徐城来担任市长,主持省城的经济工作,反而对东华市不好拿省委书记的身份去指手画脚什么。
见田家庚蹙眉犹豫,李谷说道:“说来也巧,省经济学院上个月出的学报,有一篇研究乡镇经济的论文,研究的原型就是梅溪镇的发展模式。我这两天刚抽时间看了一下,数据很详实。”
“是吗?”田家庚眉头一挑,说道,“你快拿过来给我看看。”
第二百八十三章市长徐沛
李谷也住在省委大院里,没有其他事,见田家庚对梅溪镇及跟富士制铁合资项目的事情很感兴趣,就跑回去把省经济学院上个月的学报拿过来给田家庚看。
省经济学院在国内的经济类高校里,并不是很出名,教授学者也没有特别出彩的,但省经济学院的学者研究经济问题,还是针对性的研究淮海省的地域经济。不过这些研究的水平高下,李谷随田家庚到淮海省来工作,想要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