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学子们都说,骈文最有气势,如滔滔大江滚滚而下,但市井百姓,有几个读得懂骈文?听得明白其中引喻?
杨家老太太的这些话,是日常用的,是不识字的老百姓都能听懂的,因而一下子就传开了。
就连三岁小儿,哪怕记不得前面那一些罪状,不忠不义不仁不耻不孝的罪名全记住了。
有人拍着桌板,夸赞杨家老太太高义,话里话外,一个忠言却逆耳、不得不大义灭亲的痛苦老母亲形象树立起来了。
府中有这样的老太太,杨家的家风怎么可能不高洁?不端正?
“那侍郎夫人呢?”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侍郎夫人当年榜下择婿,不管不顾要嫁给刚中了举人的徐侍郎,是一早就叫男人迷了心神,眼下又快二十年了,吃喝徐家穿用徐家,哪里还记得娘家教导的那些啊!”
“那杨家二公子呢?”
“二公子是在徐家养大的,年轻人心智最要紧的几年,耳濡目染的全是徐家里头那些,啧啧!”
……
那些捧一个踩一个的言论,听得孙恪连连撇嘴。
其实,杨家本是不需再淌这趟浑水的。
风向吹向了侍郎府,所有人都盯着徐砚与那曲娘子的事儿,谁还记得杨昔豫与画梅?
杨家此刻只要装死,什么都不参合,就已经是上岸了。
等徐家与曲娘子闹几天,百姓们一窝蜂去看孙睿娶侧妃,再之后,哪怕没有新鲜事,也不会有人记得杨昔豫的破事儿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