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云萝脸皮厚归厚,当着丫鬟的面与他亲昵,回头肯定恼了。
从围场回来之后,京城便落了今年的第一场雪。
柏节堂里,地火龙烧得滚烫,吴老太君并不觉得闷热,盘腿坐在罗汉床上听单嬷嬷说话。
“过几日就都要来奉帐了,公中的铺子庄子,有大太太和夫人看着,可以安心,”单嬷嬷偷偷打量了吴老太君一眼,见她精神还不错,又问,“老太君手中的铺面的帐,如何办?”
铺子里用的人手倒都是忠心耿耿的,这么多年下来,没出过什么岔子。
底下人忠心,吴老太君却不能不看账目,若长此以往的,慢慢就会出错了。
往年的帐,吴老太君是亲自过目的,别看老太君年纪大了,又是侯府女眷,对做生意一途不似商人精通,可还是颇有手段的。
今年,单嬷嬷是怕吴老太君有心看,身子都吃不消。
吴老太君没回答,指尖在几子上有一下没一下地敲,半晌,才道:“公中的铺子让元策媳妇多费点心,我这里的,等底下来奉帐了,就让连潇媳妇过来。”
单嬷嬷垂眸应了。
她知道这些东西老太君迟早要交代下去,却没想到,竟然只叫了杜云萝,那意思就是全部都留给长房?
杜云萝被请到柏节堂的时候,心中亦是惊讶不已的。
吴老太君没说过那些东西要分,但杜云萝心里透亮,她帮着管账了,差不多就是那个意思了。
各家规矩不同,全部给长房的也不是没有,但吴老太君从来都不是这么偏心的人,除了绝嗣的四房,按说二房和三房多少也会有的。
可吴老太君并没有让庄珂和蒋玉暖过来。
杜云萝陪着吴老太君见了一位铺子里的老管事,说了一会儿话,老太君便有些乏了。
单嬷嬷送了人出去,杜云萝和秋叶扶着老太君回暖阁里歇息。
秋叶是个机灵人,吴老太君一个眼神递过来,她便退了出去。
杜云萝在罗汉床边坐下,等着吴老太君的吩咐。
“你是个良善的,”吴老太君清了清嗓子,“老婆子不蹬腿,这家还分不了,但我手上的东西,我现在不交代,等我蹬腿了,也没法跟你交代了。
我年纪大了,顾不上仔细给你们分分,都先一股脑儿地交给你,以后你要怎么跟二房、三房分,是你的事儿了。
至于我,我的事情还多着呢,就不操心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了。”
杜云萝应了,脑海里琢磨着,这些是细枝末节的,那老太君眼下在操心的到底还有什么事情?
她想问,话到了嘴边,最后还是咽下去了。
吴老太君做事,想说的不会瞒着,不想告诉她的,她问了也没用。
杜云萝忙乎了好几日,这才算渡过了腊八前最忙的一段日子。
徐氏和陆氏来跟她商量了,还是依着前两年,由她们两人去婆驼山取粥。
杜云萝自然应下。
第六百八十四章捷径
腊月初七,城门口支起了施粥的铺子,各房各院体面的婆子都去沾沾喜气,风毓院里却没有轮到。
倒不是杜云萝可以略过她们,而是练氏身边缺不得朱嬷嬷和董嬷嬷。
其余的婆子想去,想到练氏这一年的倒霉劲儿,谁敢再去触霉头?
正屋里头摆了好几个炭盆。
练氏的腿依旧不见好,朱嬷嬷怕她的伤腿受凉,以后落下和蒋玉暖一样变天就痛的毛病,特特让屋里暖和一些。
练氏身上穿得薄,都泌了一层汗,只是想到蒋玉暖的膝盖,也就顾不上热了。
“都是娘胎里落下来的,实在心狠。”练氏嘀咕着。
她自问待蒋玉暖是极好的,不说嫁进来之后,小时候养在府里时,也是要多仔细就多仔细,吃穿用度与穆连慧一个样。
“当娘的也分好几种,”朱嬷嬷在一旁说道,“不是每个做母亲的,都跟太太一般。”
这话说到练氏心坎里去了,想起从小到大对几个孩子的好,练氏不由又哀怨起来。
“我都这般掏心掏肺了,慧儿怎么就不明白呢!”练氏的眼角微微发红,长长叹了一口气,“是她铁了心要回来的,现在好不容易事情能成了,偏偏又不肯回了。
我这都使了多少人去说好话了,让她早些搬回来,我们娘俩一块,怎么不比她在平阳侯府里舒坦?
她倒好,把我支过去说话的人一股脑儿都赶了回来,要是不晓得的,还以为她多深明大义,要替晋尚孝顺父母呢!
她连我都不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