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要说有多熟悉……”
杨氏顿了顿,清了清嗓子,讪讪笑道:“人家是世袭罔替的权贵,我们只是官家出身,不一样的。”
杜云萝暗暗松了一口气。
杨氏的态度就是杜怀让的态度。
只要杜怀让与昌平伯不是一条道上的就好。
且不说李享谋反是必败之局,便是成功了,对杜府也是大灾难。
杜公甫曾是太子太傅,如今又常常进宫教导皇太孙,整个杜家在别人眼中都是太子一派的人物。
若李享登基,杜家首当其冲要倒大霉。
自家大伯应当不会那么糊涂的,他只是没有发现昌平伯的那些事体罢了。
杨氏让人准备笔墨回帖,她是不得不去赏春花的,可她不建议杜云萝去。
杜云萝是不想去,她不耐烦与那些人打交道,也不愿和昌平伯府深交。
从府衙回来,杜云萝坐在长案前给穆连潇写信。
这信是由驿馆送去的,杜云萝也就无需纠结到底要不要提昌平伯府的事体,她只说了家中状况,说了邵元洲金榜题名。
九溪把信送去了驿馆。
隔了两日,府衙里来请杜云萝。
杨氏准备好了糯米馅料,闻到清新粽叶香味时,杜云萝才恍然,已经到了要包粽子送回京城的时候了。
岭东离京城远,就算是生粽子也不易保存。
杨氏这些年都是算着日子,新鲜做得了,就让人快马加鞭送回京里去。
依着家中规矩,杜云萝亲手给杜公甫和夏老太太包了粽子。
趁着杨氏装盒的时候,取了纸笔写了家书,让人一并送回京城里。
四月下旬滴滴答答落了几场雨。
许是离沙漠戈壁不远了,宣城一年之中落雨的时候极少,就算是下雨了,瞧着雨点挺大,实际上落了没多少就停了。
虽无细雨,天气还是一日比一日温暖了起来。
园子里的花木抽了新芽,添了几分春意,司花的婆子说,今年搬进来时晚了些,等明年开春时,这园子的景致就与现在大不同了。
九溪从驿馆里取了信来。
杜云萝接过来一看,这字几分眼熟,又有些眼生,反过来看了后头的落款,她才恍然大悟。
这是云栖寄来的。
信里絮絮说了不少事。
锦灵生了个大胖小子,亏得锦灵这十个月养了不少力气,才没叫这小胖子给折腾坏了。
又说南妍县主生了个女儿,听闻随李栾长了一双桃花眼,连慈宁宫里都夸模样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