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只是笑一笑,道:“上百万哪能建一条输电线出来。”
他原本甚至做好了要自建输电线的准备了。不是他钱多的烧,而是目前的形式如此。
若是看8o年代的企业展史的话,几乎每个外企和合资企业,都有自建公共事业设施的经历,有建输电线的,有建自来水管道的,有建排污设备的,有建公路的,还有自建铁路和码头的。
总的来说,国内的基础条件落后,要想等政府做好一切建设,时间上的消耗,也许比资金消耗更厉害。
8o年代进入中国的公司,包括可口可乐,或者医药行业的捷利康,都是为了抢占市场而来,他们都是不耐心等待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
合乎高要求的公共产品,更是困难。
这一方面是中国目前的工厂与国外的工厂在技术和设备上有代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8o年代进入中国做工厂的,都是国际一流的大厂,不是世界五百强什么的,也起码都是区域经济中的佼佼者,否则,国外广大天地都没有占全活,又何必着急占据中国市场呢。
这些工厂,比如可口可乐,比如捷利康,比如宝洁,比如雀巢,比如奔驰,比如大众,他们既然在中国建设新工厂,不可避免的会使用新技术——新的生产技术总是比旧的生产技术更划算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中国引进了一大批出中国基础建设水平的工厂。
为这些工厂提供公共产品,也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
因为挑战过于巨大,大部分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中国的建厂时间都拖的很久,进一步的导致自建公共服务的行为变的普遍。
准确的说,其实不是大家拖不起了而自己搞建设,而是中国政府之前就不肯让外企搞建设,如供电供水之类的项目,很早就被认定为关乎国计民生的。
全面放开给外企——电力电网到3o年后都没有放开,所以,8o年代中期的外企建设,几乎都是一场场博弈。
华锐制药厂的标准同样很高。
但是,作为制药厂来说,它又有很多的好处,比如说,制药厂是高科技企业,科技含量高,人均附加值高,同时,药厂对原料的消耗低,又能带动一个产业链的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