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导师的,通常就是负责凑条件,找关系的。有的项目基金对实验室面积有要求,有的对仪器设备有要求,有的对导师的资格有要求,这些都属于正常的,还有非正常的,对导师的户籍有要求的,对导师的学历有要求的,甚至对婚否有要求的,反正,萝卜坑的故事哪里都有。
杨锐刚开始读研的时候,就有接触过项目申请书,那时候还是给师兄打下手,权当了解,等到研二研三,他自己做了师兄以后,做标书的时候就多了,像是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之类的,全文看过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片面的了解一下各项要求,还是很自然的。
如此一来,杨锐脑海中也就存下了许多的相关资料。
对于百废待兴的中国科研界,这些资料,其实可以说是千金不换的。
诸如“展纲要”这样的资料,对于个人来说,其实是做擦屁股纸都嫌硬的,你知道未来二十年要重点展的是高分子材料,那又如何,该搬砖的照样搬砖,该做高分子材料的照样做高分子材料,搞基础生物学的明知道前途渺茫,照样没路子转行。
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种成体系的判断,却实在是太考验人了,就像是无数人讨论的“运1o”,究竟是展还是放弃,所需要考虑的要素实在太多。这已经不仅仅是科学的判断了,还牵扯到对********的经济展的判断,对未来的国际局势的判断。
当然,“运1o”这种应用性很强的问题,并不一定需要科学家来做决定,那么,是否大力展“离子通道”的研究呢?“基因组学?呢?如此专业的问题,大约只能是科学家来做决定了。
而在两者之间的问题,更加不好判断。中国是否需要参与到“基因组”计划中去呢?历史上,中国到了oo年前后,才做出了参加的决定,算是赶了个末班车,完成了1%的基因组测序,事实证明,稍微晚了一些,但总比没做的好。
再靠近政治和军事一些,比如说,我们是否要继续开和研究生物武器?是否要继续开和研究核武器?基因武器距离我们有多远?现在开会不会白花钱没成果?现在不开,会不会让人直接一招爆头了?
事实上,这种资料,就像是当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一样,它在一年内,三年内,五年内,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放眼1o年后,2o年后,它的影响却决定了1o亿人的辛苦工作,究竟是挥了1oo%,挥了12o%,还是挥了2o%。
中国早期的863计划,自然是免不了有诸多的不足与漏洞的,即使与同期的外国的相似计划,例如美国的“战略防御倡议”(星球大战计划),日本的“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亦有所不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