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的吃瓜学者唰的一下,将脸全部转了过来。
伍洪波!
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的所长,也是中科院的学部委员!
只是几秒钟的停顿以后,人群一下子让出了位置,并悄然议论了起来。
“你见过伍委员做实验吗?”
“他不太亲自下场了吧。”
“这下子厉害了。”
包括中科院自己的学者,都是翘以盼的样子。
做到中科院的学部委员,也就是院士的位置,不仅仅是学术能力的问题,也代表着相当资历和经验。
像是伍洪波院士,建国后开始做科研,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国的生物学的成长而成长,期间经历的故事,聊个三天三夜都是聊不完的。
对于在场的学者们来说,杨锐的学术能力更像在云端,而伍洪波的成就,却是摆在眼前的,而且是一遍又一遍的冲刷着学者们的眼帘,你申请学术项目,委员会里说不定就有伍洪波的大名,你的实验室要升级,委员会里说不定也有伍洪波的大名,你要出一本书,你要评职称,你要做硕士生导师,都有可能遇到伍洪波。
就是正常的授课教学,伍洪波的名字,也会时不时的在教科书上出现,若是授课范围扩大到研究生阶段的话,遇到伍洪波的时候就更多了,伍洪波写的书,伍洪波整理的教案,伍洪波曾经做过的实验,伍洪波搞过的项目,伍洪波奠定的理论……
不过,真正见过伍洪波,又或者看过伍洪波做实验的人,却是没几个。
身为学部委员,伍洪波的工作重心早就调整到了项目上去了,连杨锐今天都没有亲自下场做实验,更不用说是伍洪波了。
尽管如此,大家对他的判断能力,却是不会有所疑惑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