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里的每句话,几乎都是对反对者的回答,又构建出了基因组计划的方向和目标。
杨锐甚至不禁遐想,待过几年,也不知道大家会怎么形容今天的文章,再过几年……不知道人们再说起这篇文章的联署者的时候,是说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一名中国人,还是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来负责表文章吧,运气好的话,还能赶上下一周的《科学》。”在最后一句话敲定以后,沃森主动将表文章的工作从达尔贝科手里要了过来。
比起达尔贝科,他的底气更足,《科学》就像是自己家开的一样。
其实也相差不远,冷泉港每年能表在nets上的论文以百计,比第三世界国家的所有生物研究所和生物系加起来都要多,《科学》期刊要是不能满足沃森的合理要求,影响因子说降低就降低了。
达尔贝科也不会去和沃森抢,只道:“如果不能下周表的话,也一定要保密起来,在正式表之前,不能让人知道我们的文章内容。”
“当然,我会向汤姆森说的。”沃森一口叫出人家的名字。
达尔贝科和杨锐一点都不觉得人家吹牛。牛魔王要吹啥牛啊,人家吸一口气就有山那么大。徒子徒孙都有资格掌控nets了。
敲定了此事,杨锐才算是轻松下来,回到北苑小区,好好的冲了个热水澡,直把热水器里的水都用光才算做罢。
一个澡洗了大半个钟头,杨锐随手裹上浴巾走出来,再摸摸肚皮,翻找了一遍冰箱,拿出四五样食物,决定给自己做一份——泡面。
他煮方便面的技术还是有的,任何一名研究生煮方便面的技术都应该不错,除非有女朋友。
细分一下,本科生吃方便面,通常只能用泡的,研究生宿舍的条件宽松一些,往往就能用煮的。
杨锐读研的时候,就经常从小卖铺买点火腿肠和鸡蛋之类的东西备着,读书写实验报告的时候饿了,便给自己煮一碗加料的方便面。
火腿肠、鸡蛋、白菜、榨菜、青菜、萝卜,几乎任何食物都可以往泡面里丢,味道起码是差不多。
将两包曾经风靡全国的华丰三鲜伊面撕开,水烧开,丢入面饼,杨锐的眼睛就红了。
他现在正是最能吃的年纪,又逛过了晚饭,肚子都饿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