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每一杆话筒,每一只照相机,每一台摄像机,都代表着一支国家媒体。
他们很有素质的将杨锐围在中间,然后将话筒拼命的往杨锐嘴里塞,同时就听如潮的问题涌过来:
“杨锐,作为北大一年级学生,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是什么感觉?”
“杨锐,听说你的论文得到了多方赞誉,能给读者们具体说明一下吗?”
“杨锐,谈谈你做科研的初衷和过程吧。”
一群群的学者顺着台阶两边流走,好奇又羡慕的扫过被大队记者围住的杨锐。
如果说,在这次国际会议之前。大家还可以猜度杨锐的水平高低,听过了杨锐的报告,见识过杨锐在问答环节的机敏和严谨以后,就没有人想挑战这样的杨锐了。
所有人都是笑笑就穿了过去,没人想着去蹭一点点镜头。
在残酷的科学世界里,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从来都是锋锐的刺刀。除非自己折断,否则只会勇往直前。即使是同样锋利的刺刀。也不一定能阻止对方的冲击,何况是这些中老年学者。
王永和唐集中出来的时候,看到的是连成一片的闪光灯。
不像是前日的年轻记者,今天到场的记者,都属于不用吝啬于胶卷的级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