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国,亦是如此。
唐集中将期刊拿到手里,先看名字,再看文章的位置,接着看期刊作者。
生物化学系统生态是sci入门级期刊,影响因子常年徘徊在1。0左右,也就是一篇论文当年平均被引用的次数为1次。
听起来有点寒碜,但论文期刊原本就是专业性很强的东西,某一个领域的某一个研究方向,往往就是那么一两只大牛的自留地,只有领域,才能堆积出两位数的大牛出来,普通的论文能有人引用,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事了,至少证明你的论文给后人以一定的帮助。
考虑到6。0的文章已经是很牛掰的水平,10。0的文章已经突破中国了,可以说,sci入门级期刊上的文章,已经算是不错了。
而对一名学生来说,那就不仅仅是不错了。
光是这个英语写作的水平,就让唐集中眼馋不已:这要是来给自己做第二作者,能省下我多少功夫。
“不错,位置虽然有点靠后,但是dú • lì完成,而且是综述,不介意我看看吧。”唐集中直接坐在一张桌子上,粗略的读了起来。
学生们各显其能,有的伸脑袋,有的踮脚,有点踩桌子,也想看清楚期刊里的字。
唐集中只当不知,气定神闲的看文章。
换他自己带的研究生,听到综述两个字,唐集中首先就会不高兴。
不是他看不起综述,而是中国人把综述的名声都给搞臭了。
尤其是80年代的研究者,很多人在过去的十年乃至二十年,过的都是政治生活,不仅没有用心进行研究,接触世界领先的技术,他们甚至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
这样的研究者,当他们需要评职称的时候,自然没办法去做实验,用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纯文字性的综述就变成了最好的突破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