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近前,罗易仔细打量面前这棵野山参。
虽是四品叶,但枝茎并不粗壮。
能够看得出来,这枚野山参是在土里趴卧了很多年,也只是近二三年才出土。
这样的野山参枝茎不壮,其土下部分的根须相对也较弱。
目测出大约半米的距离后,罗易便用手斧将四周的树根砍断,将第一层草皮子揭开。
一股黑土特有的味道飘出来时,四周便有蚊虫开始向这边聚拢。
好在那火堆已经拉出长长的烟雾,使得那些蚊虫几乎不能近身。
草皮子揭开,下一步应该是用三指宽的鹿骨钎子,将最外面的土层一点点扒拉开。
这一步叫做“开盘子”。
但罗易手里并没有那样的钎子,这一步,就只能用手代替了。
好在山里的黑土较为松垮,徒手挖土的时候也不费劲。
把野山参转圈直径达一米地方的土全部挖开,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
因为在挖土的时候是要格外小心的。
野山参与家参不同的是,通过土上部分的枝茎很难辨别出土下部分的走向。
如果不小心挖最外层的土,很有可能会伤到野山参的根须,得不到一棵完整的野山参。
四周清理好后,罗易便将背筐里拴了红线绳的鹿骨钎子拿了出来。
这一步应该用快当钎子来拨除山参周围的泥土,而罗易手里的这两枚恰好就是。
在这个时候,每拨弄一寸土时所发现的根须,都有可能是那枚野山参的根须。
这个过程叫做抬参。
抬参的过程无异于考古!
从参杆茎向下,露出芦头后,要顺着芦头开始向下捋着挖,一直到人参根茎露出。
再向下的主根附生的根须有的像牙签粗细,再细点的,甚至像玉米须一样。
不管任何细小的根须都不能挖断,否则就不能保证这枚野山参的完整性。
而且,每一根清理出来的根须,都要随时用刚刚挖到一边的原土轻轻掩埋上。
以防止挖出来的根须水分流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