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给僧人提供洗浴还是一种功德的体现,所以中国古代,每一座寺院中都少不了供僧人们集体洗浴的地方,那时候叫“浴室院”。
佛教要求僧人洗浴,还带有精神层面上对清净的追求,保证“身心无垢”。
咱们现在说的“洗心革面”就是这个意思:只有清心净身,才可以礼佛。没毛病!
寺庙里设置公共浴室,从东汉开始,到魏晋南北朝盛行。但都是对内不对外的。
直到北宋时,这种公共浴室才逐渐成为了“大众浴室”。
也就是说,从北宋起,普通人在冬天,去泡澡堂子才成为了一种风俗文化。
北宋时的公共浴室,以京师汴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数量最多,称呼也多,有叫“浴堂”“浴肆”的,还有的美其名曰“香水行”。
到了南宋时,“香水行”就更普及了,这里说的就是一种行当了。
因为“香水行”不只开浴室,还卖“面汤”。所谓的“面汤”,可不是什么小吃,而是大家常用的洗脸水。
这可了不得,从中可见当时的城市“商业供热”已经出现了。这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供需关系已经显现雏形。
那又要问了,为什么澡堂子到了宋代,会大量产生呢?
这个,就与当时“煤”的开发和利用有一定关系了。
煤炭当时被称为“石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