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无能的清廷官府不管,梅花拳队一怒之下请道士魏合意到玉皇庙主持大局,并且把民团的器械都搬到了玉皇庙,跟教士教民展开大规模械斗,双方都出现了多人死伤。
官府收到消息之后,不但派兵弹压了梅花拳队一方,还把玉皇庙又断给了传教士。
这种明显偏袒洋人的做法,肯定不能服众。
附近各个地方的民团、拳民纷纷声援梅花拳队,并推举直隶威县沙柳寨拳民赵洛珠(又名赵三多)为首,四处袭击教堂,杀害教民。
地方官为了不让形势进一步恶化,就召集各地民团,劝令他们解散民团拳队,不要给自己找麻烦。梅花拳队为了避讳官府,把民团和拳队合二为一改名为“义和团”。
另附澎湃新闻版义和团介绍——
义和团运动一直被解读为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但从结果来看,义和团运动有百害而无一利,朝廷中的顽固派挟义和团抵制洋人,利用民粹巩固自身权力,终造成了百年以来最大的外交灾难。
虽然义和团运动有其正义性,但光凭这点“道义”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义和团运动最终在顽固派的有意纵容下演变为了一场屠杀异己的狂欢。
整个1900年,被义和团杀死的洋人屈指可数,但却有大量教民、学生和无辜百姓惨遭屠戮,就连顽固派大臣徐桐也被义和团抄家,徐桐跪拜求饶,才逃过一劫。
义和团运动对于国人的伤害远大于洋人,义和团之后,清廷威严扫地,地方拥兵自重,革命风起云涌,大清王朝的统治就此走向尽头。
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但在实践中,义和团对于国人的杀伤远大于洋人,义和团当时把国人进行划分,其中从二毛子到十毛子不等,二毛子是指信奉基督教的教民,三毛子是是通洋语,着洋装,买洋货之人,至此到十毛子为止,基本上单但凡和洋子沾边的,都在义和团的处决之列。
《拳事杂记》记载: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士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
仲芳氏也在《庚子纪事》中说:“哄传各家不准存留外国洋货,无论巨细,一概砸抛,如有违抗存留,一经搜出,将房烧毁,将人杀毙,与二毛子一样治罪。
对当时中国最开明立志救国的维新派,更是要“拆毁同文馆、大学堂,所有师徒,均不饶放”。
按照义和团的标准,显然我等接受过义务教育,学过英语用过外国货的,都属于三毛子,是绝对要消灭的对象。
《庚子剿匪电文录》记载:义和团凡有富厚之家,皆指为教民,则所掠无算,过往之客,指为间谍,则所杀滋多,盗贼所不敢为者,彼乃公然为之。
《庚子传信录》则说:义和团夙所不快者,立歼之,不曰教民,则曰汉奸。
到了运动后期,义和团已经到了随意扣帽子,滥杀无辜的程度,只要看上你的财产,就以扶清灭洋为名,随意给你冠上汉奸的名号,一概杀之。当时记载义和团进入BJ后,“被害之家,婴儿未匝月亦毙之,惨无人理”,“京师盛时,居民殆三百万,自拳匪暴军之乱,劫盗乘之,所过一空,无免者。”
八国联军之后进攻BJ,百姓为列强运送补给,除了酬金的原因,恐怕也是对义和团恨之入骨,这场反侵略斗争已经演变为清除异己杀戮同胞的暴民运动,2012年的反日游行也是民族主义失控后演变为了劫掠,直到如今,还有不少人有类似的思想。(原文复制粘贴,未作修改。此处亮明屁股,划重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