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月秋因为是大队书记,村里的事情很多。分给她的那一亩多地,李玉山也经常给她帮忙干。于月秋给他说过多次,说他年纪大了不用他帮忙,这点活自己带着就干了。可是,李玉山就是不听。
当于月秋背着最后一袋子玉米,出来玉米地的时候。正看见李玉山抱着一袋子玉米,艰难地往田间的小路上送。于月秋马上喊道:“爹啊,你别弄了,这点活,我一个人干就行。”
她一边喊着,一边快速地过去,先把自己背上的那袋子玉米扔在地上,麻过来帮忙把李玉山手里的那袋子玉米接过来,放到小路上的小推车上。李玉山,又一直帮着于月秋把这一车子玉米送到家里,把玉米从小推车上卸下来以后,这才自己回自己的家里去。
于月秋看着走路都不大方便的前公公的背影,在她的心里又增添了一些让她担心和挂念的事情。他们于家寨村里,像李玉山一样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还有五十多口子。一些已经是失去劳动力的,不能下地干活的就有二十多人。这些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都是生产队里的壮劳动力。不管是在村里种地还是开垦荒山,他们都是主力军。过度的劳累,透支了他们年轻健壮的身体。这样,也为他们将来老了埋下了病根。为支援国家建设,把荒山变成了良田,多产粮食多交公粮。而自己却是把自己打下的粮食舍不得吃,也先得把公粮交上。剩下的粮食不够一年吃的了,一家人就用糠菜来充饥。
基本上每年公社里都要搞冬季大会战。冬季大会战的项目,不是修建水库,就是修建扬水站、开渠引水、开垦荒山,在荒山上建大寨田。现在,那山上的层层梯田,那满山上飘香的果树,都是这些人们的杰作。用领导们当时的话说,现在,咱们出的这些力,流的这些血汗。也不光是为了支援国家建设,也是为咱们的子孙后代置办了家业,在为子孙后代们造福。将来咱们这些功臣老了,国家和人民还有咱们的子孙后代们是不会忘了咱们的。
于月秋每当看到这些,不是腰疼腿疼就是胳膊疼的老年人,拄着拐杖艰难地还在自己家里的地里干活的情景。她心里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这些老年人,如果有自己攒下的养老钱,如果子女有钱为他们养老,他们还会这样拖着老态龙钟的病体,去地里干活吗?
于月秋她就一口人的责任田,虽然是村里、乡里经常有事找她,但是,也没有太耽误她干自己地里的农活。她把玉米棒子晒干以后,从李玉福家里找来了一台,手摇的小玉米脱粒机。用了一头午的时间,就把玉米粒子脱完了。然后用簸箕,把玉米粒子里面的杂质簸干净。最后装在化肥袋子里,就等着去交秋季公粮了。
有一天早晨,村里的大喇叭又突然响了起来。几分钟以后,里面传来了乡政府广播站,刘喇叭下通知的声音:全乡的广大村民们请注意,现在播送一条乡政府的重要通知。通知:经青山乡乡党委研究决定,于今天上午九点整,在乡党委办公室,召开各村的全体两委成员会议。与会人员不得请假,望准时参加。
于月秋吃过早饭以后,来到村委办公室里的时候,就看见李勇一个人来了。于月秋对他说:“你再从喇叭上吆喝一遍,让两委成员抓紧过来,一起去乡里开会。”
李勇在大喇叭上下完通知以后,又过了半个多小时,山杏、于金水、王法国他们才来到村委办公室。进门都是基本上相同的一句话:从地里回来晚了,紧慢的吃完饭就到这个时候了。于月秋看着两委成员都到齐了,说道:“咱们的那点工资确实是不多,但是,咱们现在既然还当着这个村里的干部,就得把它当回事。好了,我不多说了,都赶快走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