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当演员

第273章 云锋基金,网大崛起(3/5)

甚至企图用大数据拍电影。

用大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的确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甚至可以实现按照观众的喜好和习惯量身定做。

按照这个思路,据此制作出来的电影,就不必为票房发愁了。

其实不然。

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远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电影既要根植于大众的期待,让大众在影片中找到共鸣,又要超越大众的想象,提供给大众新鲜的观感,这样的电影才会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能够赋予电影独特性的,是情节、表演、特技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仅依靠精准高效的工具或计算是难以实现的。

电影充满了不确定性。

即使是被公认的得益于海量用户数据累计和分析的热播美剧《纸牌屋》,也并非纯粹原创,尚需借力翻拍旧作。

然后奈飞尝到《纸牌屋》甜头之后,推出的另一部自制剧《铁杉树丛》却遭冷遇,被誉为“2013年年度最烂美剧”。

即使是同一个导演、同一个明星、同一类故事,也可能上一部票房大卖,下一部是票房毒药。

这就是电影的不确定性,既困扰着全世界的电影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电影的魅力。

电影,永远是“这一个”,而不是“这一批”,更难保证“下一批”。

依靠大数据进行的决策,在提高投资效率、降低成本、降低不确定性方面,的确有成效,但并非化腐朽为神奇的佳片生产机制。

也就是说,大数据可能带来商业上的成功,却不会必然导致优秀影片的出现。

如果仅仅从商业角度考虑大数据的应用,仅以票房收入来判定路径的高下,最终伤害的将是整个电影市场。

比如说,一部《爸爸去哪儿》,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拍摄时间,区区数百万元投资,就轻松获得了7亿元票房。

资本见有利可图,仿佛狼见了肉。

扎堆拍,扎堆圈钱,无下限圈钱。

把电影的制作水准滑落到电视娱乐节目的水平,大批量制造侮辱观众智商的综艺电影。

都想吃肉。

观众花钱看电影,可不是找侮辱的,最终的结果就是质疑综艺电影,质疑国内电影,质疑整个电影行业。

电影为王,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

这背后是无数影视公司的血泪史。

即便是奈飞和迪斯尼也不能幸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