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怪才传奇人生

第382章 清除炸弹看烟囱(3/4)

刘傻子教授介绍说,1979年,米国科学家比肖夫博士首次在太平洋2700米深海域时,看到这一奇异的景象:蒸汽腾腾,烟雾缭绕,烟囱林立,不由惊讶万分。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们才发现,在“烟囱林”中,有大量不同的生物生存,它们基本上是围绕着烟囱生存的。”

科学博士王可说:“热泉温度为60~464毅C。现代海底‘黑烟囱’的研究始于1977年,当时,美国的‘阿尔文号’载人深海潜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海域率先发现海底热泉生态区,海洋学家又先后在墨西哥西部沿海以北的北纬10毅海底和北纬21毅的胡安·德富卡海峡下勘察到大规模热泉区,于是,分别进行过数次综合考察。”

刘傻子说,胡安·德富卡海峡海底热泉区中,拥有多处喷涌升腾矿物质的“黑烟囱”。这些奇异的自然景观,引起了科学家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他们近期的科学考察,又获得新的收获和重要的发现。

海洋爷爷高敏说,距西雅图以西300英里处,太平洋海下,胡安·德富卡板块不断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因此造成沿胡安·德富卡海峡海底地层出现坼裂和扩张,地球内部源源不绝喷涌而出的熔岩冷却,固着成新的海底地壳,并将古老的海床置于其下并取而代之。

“这些烟囱是怎样形成的呢?”小波问。

王可博士说:“海底硫化物堆积形成直立的柱状圆丘,称为‘黑烟囱’。海底‘黑烟囱’的发现及其研究,是全球海洋地质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学成就。海底‘黑烟囱’的形成,主要与海水及相关金属元素在大洋地壳内热循环有关。”

海洋爷爷说:“海水在地心引力作用下倾泻深入地裂中,同时形成海底环流,将熔岩中大量的热能和矿物质携带和释放出来。”

刘傻子说,1979年,又在同一地点约1650~2610米的海底熔岩上,发现了数十个“烟囱”,冒着黑色和白色烟雾,约350℃的含矿热液,从直径约15厘米的“烟囱”中喷出,与周围海水混合后,很快产生沉淀变为“黑烟”,沉淀物主要由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和铜-铁硫化物组成。

王可博士说,由于新生的大洋地壳温度较高,海水沿裂隙向下渗透,可达几公里,在地壳深部,加热升温,溶解了周围岩石中多种金属元素后,又沿着裂隙对流上升,并喷发在海底。

刘傻子教授说:“由于矿液与海水成分及温度的差异,形成浓密的黑烟,冷却后,在海底及其浅部通道内,堆积了硫化物的颗粒,形成金、铜、锌、铅、汞、锰、银等多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金属矿产。世界各大洋的地质调查,都发现了“黑烟囱”的存在,并主要集中于新生的大洋地壳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