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踏实实做官,不贪不占同样可以实现小康。
要这样还为自己的贪污找借口,那就只能说明这个官员贪污成性,他就是觉得贪污比踏踏实实做事要来钱快,那没得洗了。
一年一百两银子若是都还不够花,你这个知县是打算纳多少小妾?
明朝的物价水平不能以赋税水平来直接和后世做对等换算,更不能拿嘉靖朝赋税五百万两来直接和后世中央财政来比较。
要是按照这种算法,那么五百万两对标二十万亿,一两银子岂不是要对标四百万。
综合《明实录》、《大明会典》、《明会要》及部分民间史传可考的内容,明朝的物价基本维持在一石米四百文左右,北方要稍微贵一些,折价超过六百文,西北区域最贵,大概是八百文。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中明朝一石约合明制一百五十四斤,明一斤为克也就是约一点二斤,那么明代一石折一百八十四斤。
这就算出了江南的米价,一斤米大概两点二文钱。
如果把文换成元的话就很好理解了,一斤米两块多钱,这个物价跟后世近乎持同,部分品牌大米除外,不在此比较序列中。
用粮食这个王朝时代唯一硬通货来进行购买力比较,那么一两银子的价值就是两千二百块钱。
五百万两白银折一百一十亿中央财政收入。
除此之外,嘉靖朝时期还是实物税,全国粮赋为两千四百万石,折财政收入二百一十一亿。
收麦五百万石,明朝小麦价格为一石三千至四千文区间(数据出自《五伦书》、《芸窗杂录》),就姑且取中间值来计算,以三千五百文为准,那么小麦折财政收入为三百八十五亿。
再有其他一系列乱七八糟的实物税全部加在一起,以书中嘉靖三十一年的物价换算大概为四千五百万两左右,对标后世的购买力也就是接近一千亿的中央财政收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