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丹阳公写公文过来讨粮,郎君会给吗?”
“当然不会,夏、凉、河州,高平郡遭遇蝗灾,本将军已经向朝堂送去救急文书,请求朝廷赈济,又怎么有粮食呢?”
苏泽当然是在说谎了。
关西是遭遇了蝗灾,但是因为救灾得力,根本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但是苏泽依然让苏亮起草了请求救灾的奏章,快马送到了洛阳。
当然,苏泽也不是指望朝堂真的救灾,苏算(【精通人性的留后使】)从洛阳留后院传来的消息,如今洛阳的粮食都不够吃了,根本不可能赈灾关西的。
苏泽哭穷,只是为了向朝堂要政策。
果然在苏算的运作下,朝堂下令免去了苏泽治下应该缴纳的租调,还象征性的给了苏泽三转以下勋官的任免权,让他用这些勋官向百姓募集粮食。
在苏泽看来,这些赈灾措施近乎等于零。
反正自从华州出现战乱后,整个关中就没有向洛阳再交过一分租调。
但是后一项对苏泽来说,就是不小的惊喜了。
勋官制度,原本是针对府兵的荣誉制度。
《木兰辞》中,“勋策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里的勋策就是说的花木兰立功受勋官的事情。
勋官分为十二转,从最低等级的武骑尉,到最高等的上柱国,在北魏设立勋官初期,这类似于先秦的军功授爵体系。
理论上,勋官只是享受官员待遇,可以多授田,可以减免赋税徭役,可以封妻荫子,如果要入仕还需要再推荐考核才能做官。
在北魏初期,勋官还是很值钱的,那时候朝堂新设,到处都是需要人的地方,授勋就可以直接出来做官。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再加上孝文帝时期的门阀政治改革,如今的勋官已经大不值钱,差不多已经烂大街了。
当然,这还不是最烂大街的时候,等到北周北齐的时候,那才是“上柱国多如狗,武骑尉满地走”,搞得研究那段历史的历史学家都很疑惑,为什么随便发现一块墓碑的墓志铭,这个人的官职都这么夸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