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后,不知怎么的,晏旭在县试时的试卷被流出。
明显逐步成长的笔迹、类似的文风,终于让质疑声小了一些、支持的声音多了一些。
可仍然有人兴风作浪。
朝中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文臣,理直气壮、坚定无比地表达了他们对晏旭成绩的不相信。
“一个八岁的孩子、连私塾都没有过一日的孩子,竟然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绝不可能!”
因着他们的位高权重,便让他们的话更被人多信了五分。
哪怕这个时候:已经有不少晏旭平日里所习之字、摆在了大家的眼前。
太多的人也只愿意相信他们想要相信的。
也只想要求得他们想要的一个结果。
质疑声就这样再次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几乎已达到了一个群情汹涌的地步。
这些质疑晏旭的人,都特别特别同情杨良华。
觉得杨良华被剽窃了还一声不吭。
至于朱高峰……?
四大才子已变为了三大才子,朱高峰不知去向。
书子们也不关心这个,他们的注意力只在晏旭身上。
之后商量出一个办法。
纷纷上书请求:请某位、或者某几位足以代表当朝文学地位的大儒、重臣,当众考校晏旭。
请陛下是不可能的。
晏旭才是个小秀才而已。
而朝中众文臣,尽管对晏旭能作出源根论也颇有怀疑,但也都自重身份,不愿意搅和进这样的事情中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