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啊,小钟和小俞,这次任务完成得很好。”
“尤其是小钟,刚来没多久,就已经很出色了。”
话音期间,陈杨一直是笑着的,但钟卉迟仍旧觉得虚伪。
一旁的俞梦不动声色地拍了拍她,反应过来后,二人礼貌地回了一句“谢谢陈老师”。
陈杨继续下一个会议议程。
“关于这次报刊的新闻选题,大家都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每个人都准备一个吧,下班前发在我邮箱。”
这次的新闻选题,算是帝都报社新增设的一个板块,钟卉迟其实早就有想法了。
聚焦于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针对他们目前的生活环境,心理健康进行报道,呼吁社会对留守贫困儿童多点关注与关爱。
钟家一直以来都有从事许多公益事业。
钟卉迟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与钟庭舒去到山区时,自己内心的震撼。
她没想到,在这个年代,世界上居然还存在着这样的地方。
交通闭塞,环境恶劣,教育资源匮乏。
原来真的有人会因为温饱问题愁得睡不着觉,年轻的人们都决心走出去,去外面闯荡。
所以被留下的,几乎都是老人与孩子。
那年钟卉迟18岁,成片的孩子站在自己面前,一个个都是骨瘦嶙峋,面容枯槁的模样。
他们要翻越高山,穿过林海,才能到达这里唯一的一座学校。
学校破旧,狭小拥挤的教室,数量稀少的课本,但似乎都没有阻挡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这里只有一位年迈的校长,和换了一批又一批的支教老师。
校长佝偻着背,用沙哑但坚定的语气说:“孩子们,知识改变命运。”
“你们都要努力走出这座大山啊。”
随之而来的,是一声声叹息。
这个道理谁都懂,但要走出这座大山,希望实在太渺茫了。
那一年的夏天格外热,山里的孩子们没有空调,夜晚就成群结队地围在一起数星星,吹晚风。
蝉鸣四起,夜里的蚊虫也多。
钟卉迟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在这里生活这么久的。
回去后,钟氏为这里建了小学,也为孩子们捐赠了不少学习用具与衣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