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按五行相生克的关系算出金克木的日子,并决定在那天决出胜负。”
“战后,陈友谅逃跑而死。”
“其后,朱元璋攻取张士诚,北伐中原。”
“1367年,朱元璋终于完成帝业,基本与刘伯温所谋划的一样。”
张居正:刘伯温能够神机妙算,他的一生有七个预言,最后个个都说中了。
刘伯温预言,明朝的气数差不多到头了。
太祖皇帝曾经询问刘伯温,朱家的天下能不能一直传下去?
刘伯温回答,朱家会传万子万孙,不用担心。
这就是说话的智慧,最后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自杀,明朝灭亡。
刘伯温预言,太监乱政是明灭亡的内因。
太祖皇帝登基后,将二十多个儿子都封了封地,能够抵御外敌。
但是刘伯温觉得会引起战争,没想到确实如此,成祖皇帝取得皇位。
后来又设立了东厂和西厂,导致太监干政。
刘伯温预言,希望太祖皇帝处理冤案。
当时干旱严重,刘伯温观天象,预测会有祸乱发生,希望太祖皇帝处理冤案。
在刘伯温替太祖皇帝解决这件事情之后,瓢泼大雨降下来了。
刘伯温预言,要令法纪更加严明。
于是,太祖皇帝建立了洪武之治,名流千古。
刘伯温预言,在八年之内元朝会灭亡。
四十九岁时,太祖皇帝请到了刘伯温出马,做了第一谋士。
太祖皇帝问元朝什么时候灭亡,刘伯温预言八年之内。
果不其然,八年后,太祖皇帝建立了大明朝。
刘伯温预言,不要多线作战,要集中兵力去解决。
当时,太祖皇帝得到的疆土并不多,四面都是敌人。
刘伯温建议太祖皇帝集中兵力攻打一处,各个击破,但是太祖皇帝担心会有敌人背后偷袭。
刘伯温给了定心丸,说他们都以为自己是老大,不可能联合到一起。
果然,太祖皇帝攻打别人的时候,其他人都在看热闹,谁知道下一个轮到自己了。
刘伯温预言,不能摆脱小明王的称呼。
所谓小明王就是义军的老大,下面都是各有各的权力。
而刘伯温预言到,如果摆脱了小明王,这个人有可能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刘伯温的预言个个都应验了,并不是真的能掐会算。
而是很有智慧,通过精湛的学识去分析问题,眼光看的很长远罢了。
“1367年,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太史令,刘伯温献上了《戊申大统历》。”
“刘伯温观测日月星象,看到火星走到心宿的位置不动,于是请求朱元璋下达责备自己的诏令。”
“天下大旱,刘伯温又请求判决积压的案子,朱元璋就命令他平反冤案。”
“刘伯温还请求制定法律制度,制止滥杀,推行法制,并以此阻止了朱元璋shā • rén。”
“三天后海宁投降,朱元璋很高兴,将囚犯全都释放。”
“不久,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
“刘伯温上书请求建立军卫法,在指定各地税收标准时。”
“各地税收均小有增长,唯独家乡青田县不增,因而在家乡留下美名。”
“朱元璋去汴梁,刘伯温和左丞相李善长留守南京。”
“刘伯温说要从宋元的宽容放纵中吸取经验教训,应该整肃纪纲。”
“同时命令御史纠察弹劾不要有所顾忌,凡是罪犯,不论身份,都要依法处置。”
“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污放纵治罪,李善长平时总是亲近李彬,故向刘伯温请求宽缓李彬的案子。”
“刘伯温不予采纳,并立即斩杀李彬。”
“刘伯温也因此事与李善长不合,那些怨恨刘伯温的人也交相诋毁他。”
“正巧这时因天旱求人进言,刘伯温上奏谏言,让投降的敌军纳入军籍,以避免伤和气,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
“正巧这时刘伯温的妻子逝世,于是他便请求告老回乡。”
“这年冬天,朱元璋亲笔诏书表彰刘伯温的功勋,召刘伯温赴京,赏赐很丰厚,追赠刘伯温的祖父和父亲为永嘉郡公。”
“朱元璋多次打算晋升刘伯温的爵位,刘伯温坚决不接受。”
“当初,朱元璋因事斥责丞相李善长。”
“刘伯温却为他开脱,说他是有功之人。”
“朱元璋听了,便让刘伯温做丞相。”
“到了李善长罢相时,朱元璋打算让杨宪当丞相,杨宪一直与刘伯温相处很好。”
“但刘伯温却公私分明,直言丞相一职需要公平公正的品格,杨宪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胡惟庸怎么样。”
“刘伯温毫不畏惧,直言道两人均不行。”
“朱元璋仍然认为刘伯温才是丞相之唯一人选,但刘伯温却只是告诉朱元璋要明心寻找,婉拒丞相之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