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富庶,海外诸国有的是人挤破头要到大明来,可那都是想来做生意、赚银子的。
但这些对数学、物理、天文等的人才来说没有太大吸引力,因为大明底子薄弱,一个学术丰富、思想碰撞的学者会去学术落后很多且有诸多限制的地方去吗?
答案是否定的,除非那个人想去养老。
“既然不来,那就只有我们派人过去学习了,组建几支商队沿着丝绸之路过去,在那边学习两三年再回来,顺便将那边的书籍带回来,
但前提是派过去的人要有数学、物理的基础,更要懂意大利的语言。
朕的想法是,先成立一个格物院,选一批年轻的学生,人数不需要太多,每一批三十人内,由徐爱卿、毕爱卿、孙爱卿、王爱卿等接触过西学的人教授这批学生,
然后再派他们去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学习,三年一个批次。”
“好主意,如此这般等他们学成归来,我们就有新的老师了。”
“对,只要有两三批学成归来,以后我们不用派人去学习了,由商队将那边最新的书籍带回来,格物院研究就可以。”
“李阁老,人还是要派的,就是不用那么频繁和多了,毕竟有些知识只靠书籍也不一定能搞不明白,或者说会出现偏差,还是要当面学习的好!”
“几位说的对,大明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对那边来说都是顶尖的东西,有这些东西开路,不愁我们派去的学生找不到人教授。”
“诸位,我有些的担忧,若是我们派去的人在接触了那边的文化和环境后,不愿意回来了怎么办?
少几个人倒无所谓,但会耽误我们学习的进度。”
“这点倒也不是没法避免,首先,我们在挑人的时候,挑那种拖家带口的,孝顺的,如此以来就有牵挂了,
其次,我们要给丰厚的待遇,诸如官职、银子、荣誉等等,让他们知道在大明比在外面更有奔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