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建议,在ICU入院3d后,当肠内营养提供的能量水平不能达到60%时,应启动补充肠外营养,以达到最大100%的能量需求(间接测热法)。但是EPaNIC研究[71]观察到,早期肠外营养与延长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感染率和肾脏替代治疗需要有关。这些发现可能与根据预测公式而非间接测热法制定能量目标,从而给予过量的能量有关。揭示了危重症患者在急性期给予完全的,可能高估的能量目标的潜在危害。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在研究中若使用间接测热法制定目标是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同时,以达到完全热量需求为目标的补充肠外营养启动最佳时间点也不确定。
ASPEN/SCCM建议,如果仅通过肠内途径无法满足60%的能量和蛋白质需求,则应在7~10d后考虑使用补充肠外营养。此建议基于一项评估,即在ICU入院后第7~10天之前在肠内营养的基础上补充肠外营养不会改善临床结果,甚至可能产生有害后果。但是,目前没有任何数据支持在第8天之后开始肠外营养,或者比较第4~7天与第8~10天之间开始肠外营养的效果差异。
推荐建议27:在最大化的肠内营养策略下仍不能达到营养目标(间接测热法为80%EE,预测公式法为60%)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7~10d后可考虑启动肠外营养。不建议提前启动肠外营养治疗。
(二)肠外营养治疗制剂的选择
肠外营养作为营养治疗的重要环节,其营养液的配置一直广受关注。预混肠外营养与复合肠外营养是肠外营养的两种主要类型,关于两者的优劣受到了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预混肠外营养最大程度地减少复合错误,提高安全性;复合肠外营养可以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实现个体化治疗。
复合肠外营养与预混肠外营养配方比较:复合肠外营养与预混肠外营养均能基本满足患者营养需要。复合肠外营养在热氮比、糖脂比与推荐值差距较大,而预混肠外营养中的热氮比、糖脂比更为理想。
一项临床调查通过收集6家不同地区医院的1207份肠外营养的处方,比较预混肠外营养与复合肠外营养在营养素供给量、总液体量、非蛋白质热卡、总氮量、热氮比等指标的差异。复合肠外营养与预混肠外营养均能基本满足患者营养需要。复合肠外营养在热氮比[(180~250)∶1]、糖脂比[(~)∶1]与推荐的热氮比[(100~150)∶1]、糖脂比(∶1)差距较大,而预混肠外营养中的热氮比(167∶1)、糖脂比(∶1)更为理想[72]。
复合肠外营养与预混肠外营养并发症比较:预混肠外营养治疗的患者血液感染率低于复合肠外营养治疗的患者。
两项关于肠外营养相关的血液感染的回顾性分析,纳入113342例接受肠外营养治疗的患者。试验组为接受预混肠外营养的患者,共7925例;对照组为接受复合肠外营养的患者,共105417例。通过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对基线差异、危险因素和潜在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并采用倾向评分匹配作为敏感性分析。预混肠外营养的血液感染率低于复合肠外营养的血液感染率(%比%,;%比%,)[72,73]。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