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嫁给患有口吃的皇子后

第 147 章(1/2)

皇宫素来没什么秘密,皇后和小太子搬到承乾宫的事,很快就传开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对此,满朝的文武大臣都不奇怪。

要知道皇帝未登基前,就有雍王宠妻的传言,不知令京中多少已婚女子和闺阁少女羡慕,那些未成亲的闺中女子都想找一个像雍王这样的夫婿。

就算生来有疾有什么关系?

夫婿容貌俊美,出身尊贵,优秀能干,最重要的是他爱妻、宠妻啊!光是最后这一点,就胜过万千男人。

要不是当初太皇太后先给雍王定了亲,其实想嫁雍王的姑娘真的不少。

得知皇后和小太子都搬到承乾宫,大臣们自然不好说什么。虽然这不符合规矩,但这是皇帝的私事,皇家的家事,哪有他们这些大臣插嘴的道理?

当然,也有头铁的大臣会说一句,天家无私事,皇帝的事便是国事。

结果无一例外都被他们那作风强势的皇帝将人直接叉出去,看都不看一眼。

此举也让人看到新帝的强势,乾纲独断,不容人质疑。

不过新帝也只在皇后的事上比较强硬,其他事都很好商量。大臣们很快就发现,皇帝其实是个很好说话的君王,对内他虚怀纳谏,听取大臣的意见,只要有利于国家的政策,他都会采纳,有明君的风范。

这让很多原本观望的老大臣十分欣慰,特别是那群一心为国的大臣,只盼着皇帝一直如此下去,将大周朝治理得更好。

大概是看到皇帝很好说话的样子,便有大臣开始进谏,奏请圣人选秀,填充后宫,延续皇室血脉。

虽然圣人已有一子,但小太子不过未满两岁的稚儿,皇帝的子嗣太过单薄,唯恐有个不测,动摇国本。更何况,这历朝历代的皇帝,哪个不是三宫六院的,哪有只守着一个皇后的道理?

皇帝对此的反应是置之不理,直接明言,他没有选秀纳妃的打算。

其实他看到那些让他选妃的奏章时,就想像上辈子一样,先来个杀鸡给猴看,这样就没人敢再提这种扫兴的话,到他面前叽叽歪歪。

还是褚映玉拦了下来。

褚映玉对这些压根儿不在意,同时也是相信他的。

前世自己都不在了,他仍能硬扛住大臣们的进谏,独自一人,守着她的牌位孤独终老。今世有自己在,他又有什么理由去选妃纳妾?

大臣如果能逼他,前世就逼了,何必轮到今生?

见皇帝不理,便有人将主意打到皇后身上,向皇后进言,想让皇后去劝皇帝。

皇后是一国之母,母仪天下,应该贤良淑德,为皇帝广纳后宫,为皇家延续血脉,而不应该独占帝宠,如此不贤不惠。

哪知道此举却捅了马蜂窝,原本看着还算宽容的皇帝当即将跳得最厉害的几个大臣打了板子,并冠冕堂皇地表示,先帝刚去世,他要为先帝守孝三年,且不宜铺张浪费,谁再提这事,便是不敬先帝,欲让圣人不孝,该当何罪

先帝都被他拉出来了(),还扣上这么大的帽子(),谁还敢再提啊?

经此一事,大臣们算是发现了,果然他们这位圣人,其他方面确实很好说话,只有在面对皇后的事情时,是雷霆手段,说一不二的。

惹了皇帝时,皇后还能在旁帮忙劝说一二,让他息怒。

若是惹了皇后,皇帝比皇后本人还要震怒,直接打杀不论,届时也没皇后去劝说,死得多冤啊。

至此,大臣们终于消停,没再试着进谏选秀纳妃。

这也让一直担心的贤王妃和定王妃等人都松了口气。

阳春三月时,褚映玉在宫里举办赏花宴,宴请几个妯娌,同时也是想和她们交流她们在救济院的工作。

既然她已经成为皇后,能做的事更多,她自然是大力支持这些事业的。

见到褚映玉,姚桃便道:“先前听说大臣让圣人选妃时,咱们还担心你呢。”

平王妃和宁王妃暗暗点头。

两人对男人素来不信任,就算以前常听人说雍王如何宠妻,也以为雍王是做给人看的,就算雍王真的宠爱妻子,又能维持多久?

一年?两年?三年?十年?

男人都是喜新厌旧的,等女人的年华老去,色哀爱弛,哪里还能指望男人的宠爱?更何况那是帝王,坐拥天下,岂会只守着一个女子?

总之,她们是完全不相信男人这种存在的,也担心皇后若是守不住心,将来会受到伤害。

连静萱笑道:“我觉得你们也别这么担心,我看呐,咱们这位圣人素来敬重皇后,肯定会扛住大臣们,说不纳妃就不纳妃。”

别忘记圣人是怎么登基的,能以残疾之身登上皇位,怎么可能会轻易被那些大臣左右?

只要圣人意志坚定,谁能让他屈服?他说不纳妃就不纳妃,连静萱是相信的。

褚映玉含笑道:“八弟妹说得对,你们不用担心。”

见她笑容柔和,肤光如雪,白里透红,一看就是被精心娇养着的,精神也极好,众人总算放心了。

她们如今和皇后是天然的同盟关系,也算是为皇后做事,只要皇后好了,她们才能好。

就像平王妃和宁王妃,两人原本应该在府里守寡、足不出户,后半辈子也就那样了,守着偌大的屋子蹉跎到老,了无生趣。

不过现在她们为皇后做事,哪个敢没眼色让她们守寡,骂她们不安于室,跑出去做事?

那不是和皇后作对吗?

倒是不少人看出,几位王妃做的事是皇后在幕后指派的,皇后为此时常召她们进宫商量这事,让那些宗室王妃和朝臣及勋贵的女眷们也有了想法,她们试探性地在某次宴会上提了提,得到皇后的赞许后,很多人便知道怎么做。

于是有越来越多的贵族女眷加入这种慈善之事,引领民间,大周各地很快就开办更多的抚幼院、救济院。

以往大周朝各地都有女婴塔,一些百姓生下女婴后不想养或是养不

()起,便弃在女婴塔里,让她们活活饿死、冻死。

现在有了抚幼院和救济院,更多的女婴得到了救助,拥有活下去的可能。

这种大功德之事,不说那些平民百姓心生感激,他们遗弃女婴,大多数是因为养不起,并不是真的狠心遗弃自己的孩子。现下自己的孩子有了活路,就算一辈子不能相认,还是心存感激的。

就连满朝文武都无话可说,只会纷纷赞扬它。

经此一事,皇后的贤德被人广为称赞。

**

转眼三年过去。

三年时间,足以让经历政权交替的大周朝稳定下来,在新帝的治理下,大周海清河晏,吏治清明,乾元帝也被朝臣们认证是难得的贤明君王。

对内他励精图治,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对外开疆拓土。

不过短短三年,便已收服北疆,打下南诏,甚至准备在两年内将西域拿下。

如今后宫也依然只有一个皇后。

倒是没人再提出让皇帝选秀纳妃之事,实在是每提一次,就有人遭殃,久而久之,大家也就明白皇帝的心思。

纳妃是不可能纳的!

谁敢提让他纳妃,必先受一顿皮肉之苦,然后还要提防皇帝捉他们的小辫子。人活在世上,不可能做到事事完美,没有丝毫错误,每每都让皇帝一捉一个准。

这日,朝臣们来到勤政殿与圣人议事时,看到皇后也坐在一旁,正拿着一本折子看。

看到这一幕,大臣们眉头也不抬,上前禀报。

实在是这三年来,他们都习惯皇后每次都会坐在这里,听他们议事。

起初倒是颇为不习惯,也有大臣怒斥不合规矩,于是皇后离开了,然后皇帝因大臣犯错震怒时,没皇后在旁帮忙劝说一二,被皇帝让人当庭行仗都没个求情的人,大臣们只好屈服。

没办法,他们这位圣人看着是好说话,却是个说一不二的,只要他决定的事,没人能反对,一旦与他的意见相左,先得紧着自己的皮。

这也就罢了,他们发现,其实圣人的脾气是真的很不好,但凡哪个做错了事,那是直接shā • rén见血的,丝毫不容情,手腕可谓是铁血。

以往他们以为的好说话,实则是因为有皇后在旁盯着。

一旦皇后不在,圣人就随时可能发疯,而且还发疯得有理有据,主打一个创死别人,他心里就舒坦了。

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大臣们便默许皇后的存在,然后默许皇后参与朝政,最后默许皇后干政……

每当这时候,他们在心里安慰自己,圣人自己都愿意的,愿意与皇后分权,他们这些做臣子的,何必去做那个恶人,让圣人心里不痛快?

虽说太祖在时,确实有祖训后宫不得干政。

然而太宗上位后,作为不孝子孙,不是早就将这牌子给移开了吗?

至少,皇后是个贤德的,就算她干政,做得丝毫不差,于国于民都有利,还能安抚发疯的圣人……

这样不是挺好的吗?

…………

人的底线都是这么一步一步地往后退的,大臣们也一样。

不知不觉中,皇后已经和圣人在朝堂上并肩而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