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痘接种防治天花有四种,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每一种都是用的人痘病毒,极其危险,而牛痘法几乎不起痘,更不会致命,这就是牛痘法的奇妙之处。
“那就先试试吧,从京师开始推而广之。”朱翊钧决定先试点,还是从京城开始。
崇祯年间,因为空前的少雨多旱,蚊虫老鼠泛滥成灾,从山西为源头的大瘟疫时代来临,伴随着旱灾,百姓不得不迁徙,瘟疫被带到了华北平原,这场瘟疫既是大鼠疫,也是天花肆虐,因为当时有疙瘩瘟之称。
崇祯十四年,沿街小户,收掩十之五六,街坊间的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二十余万也。
京城爆发了超过超大瘟疫,十家里有五六家都要收掩埋尸体,街上房间看不到一个人,有棺材的、没棺材的死人,光是九门计数,就超过了二十万。
崇祯十六年八月到十二月,再次爆发瘟疫,以最保守估计,和崇祯十四年的规模相当,李自成在攻破大明帝国的京师时,没有遭遇到任何抵抗,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白骨道旁、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王希元跑到皇帝这里诉苦,说自己苦,自己累,顶不住了要致仕,是因为他肩上的责任真的很重,王一鹗那会儿京师人口密度还比较低,沈一贯的任期极短,王希元是真的接了个烫手山芋,越来越多的人口,防疫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王希元是事务官,要处理这些事,处理不好就要担责任。
“《荀子·王制》曰: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此为圣王之制也;《管子》曰:山泽各致其时,zé • mín不苟。”
“陛下,这两年京师肉眼可见的绿了起来。”张居正谈到了环保,说起了京师肉眼可见的变化。
荀子在王制一篇中提到,草木繁荣生产的时候,斧头不要入山林,这是法自然的圣王制度,山泽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开发,在草木生长的时候把它砍伐,是违背自然的。
法自然是先秦诸子的都认可的共同认知。
京师绿了,就是这些年张居正察觉到的最大的变化,从灰蒙蒙的一片,到现在的绿意盎然,就连附郭民舍也种了树,家家户户门前都有树木,再加上顺天府大力植树,来应对贱儒对西山煤局的攻讦,最终得到了这一结果。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极大,自从西山煤局以六文一斤煤,稳定供应煤炭之后,砍柴夫、抬柴夫没有消失,他们不再进山,而是集中在煤市口的附近,西土城豪奢户因为在皇帝病危时候,鼓噪风力言论被斩首,煤市口已经归了工部管辖。
自然恢复的很快,飞鸟将远方的种子带到了各处,在雨水的滋生下,生根发芽,无人打搅中逐渐长大,开花结果,山林、草地在山野间出现,田间地头也多了树木,风一吹,枝叶婆娑,摇曳着树影。
张居正颇为唏嘘的说道:“或许这就是天志,这三五年来,京畿算得上是风调雨顺,冬天下雪冻死了蝗虫,春天下雨滋养了万物,臣在京师生活居三十年,这三五年是旱灾最少的年份了。”
冬天下雪、春天下雨,不应该是理所当然吗?其实不是。
嘉靖三十六年至嘉靖四十五年这段时间,嘉靖皇帝一共到祈年殿祈雪六次,只成功了一次;隆庆共六年,隆庆皇帝祈雪三次,祈雨一次;
万历十二年为止,只有万历七年十二月初五,皇帝到天坛行大雩礼,进行了修省祈雪,洪应坛修省三天不到,大雪纷纷扬扬。
老天爷不下雪、不下雨,对皇权和朝廷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皇帝可能被老天爷抛弃了,朝廷需要组织赈灾,减免税赋。
“哼!这倒是风调雨顺了,朕听说,咱们西土城那些富户,沿着百望山建了一千二百栋别墅,有山有水有园林,叫什么?百鸟朝凤厝、驷马拖车厝,在朕眼皮子底下起大厝!成为名儒流连忘返之地!那百望山光秃秃的时候,怎么不见他们起大厝!”朱翊钧说起这个就来气。
随着自然的恢复,百望山(颐和园附近)的植被恢复的速度极快,再加上引水渠,西土城的富户,搞了一个堪比龙池规模的人工湖,沿湖营造了一千二百栋的别墅,每一栋都有自己的名字,最贵的百鸟朝凤大厝只有八栋。
不敢建九栋,主要是怕僭越,被皇帝给抄了去,所以建八栋。
这百望山下还有条长街,贩售的都是稀罕之物,连红毛番、金毛番这种胡姬都有,是奢靡享乐之地,这些个名儒流连忘返就不意外了。
“还没建好,这八栋百鸟朝凤大厝就卖光了?!朕倒是要看看,到底是谁这么有钱!他完税了吗!”朱翊钧把桌子拍的砰砰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